
作者:张钢,徐乾等著
页数:18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0302712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的互动匹配问题,在实现社会认知理论和创新组织理论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案例剖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仿真模拟、评价研究等相关方法,从我国典型地区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知识集聚的特征、机理、过程和途径,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类型、内部知识传播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揭示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机制,并努力建立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地方政府创新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本书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对于发展创新的组织理论,并实现社会认知理论与创新组织理论的结合,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网络化逻辑在区域创新网络研究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克服我国区域创新在知识集聚和组织方式这两大支撑条件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和知识集聚的同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适合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专业、尤其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研究者,以及企业管理者、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产业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阅读与参考。
相关资料
插图:另外,我们还发现,企业技术水平与企业规模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正向联系,如案例企业JC,虽然在规模上较其他企业小很多,但其技术能力却并不弱于那些比它规模大得多的企业。一个受访的大企业WY的副总经理曾这样评论那些以加工为主的小企业:“这些加工户在技术方面还是比较强的,有的时候当我们内部生产部门出现什么问题时,还要向它们咨询,毕竟它们做袜子也做了十几二十年了,经验还是很丰富的……虽然它们技术上没问题,但在管理水平上、经营思路上和我们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难以发展起来……现在大唐大概有30%的企业是给我们做加工的,有的已经做了七八年或十来年了。”与区域内企业在技术知识结构上的高一致性不同,这些企业在市场知识方面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之间,市场知识的异质性更明显,或者说,在市场知识结构上,区域内存在多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图式子共同体。具体来看,在内部管理知识方面,大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更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市场经营知识方面,差异更明显,小型企业对国际市场经营知识的了解非常少,以至于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在品牌经营知识方面,中型和大型企业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区域内大中型企业外贸出口的比例都达到了70%以上,它们普遍重视国际市场和国际销售方面的知识积累,对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企业BR的副总经理在访谈中指出:“国际贸易政策是一定要关心的,比如国外的反倾销、配额这些对我们的经营生产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前年,美国对进口中国的袜子实行配额限制,就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后来我们通过加快开拓日、韩、欧等境外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ISO9000、ISO14000等各种专业体系的认证才渡过了难关。”而区域内两家小型企业JA和JB,则是区域内加工户的典型代表。区域内加工户的雇员人数通常少于20人,主要为区域内中型和大型织袜企业承担订单外包的工作,它们既没有相应的管理体制又没有市场人员,所有的管理工作通常由创业者一人负责,企业的交往范围也主要局限在区域内部。技术是这类小型企业生存的基础,而对于管理和市场它们并不非常擅长。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框架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第一节 知识集聚与知识传播
第二节 区域创新网络
第三节 区域创新政策与评估
第四节 简要述评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知识集聚:一个社会认知视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图式相似性:一个认知分析框架
第三节 图式共同体与知识集聚
第四节 基于图式共同体的区域创新能力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传播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大唐袜业的区域知识传播分析
第三节 区域知识分布的形成与知识传播的多案例分析
第四节 结果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传播的仿真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多主体仿真原理
第三节 仿真研究
第四节 结果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本章附录
第六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创新网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角色分析
第三节 地方政府促进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实证分析
第五节 结果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地方政府创新政策评价方法及应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节 地方政府创新政策评价方法
第四节 杭州市政府创新政策的评价
第五节 结果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1:“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1999~2004年)利益相关者确认”专家咨询表
附录2:“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1999~2004年)”绩效调查问卷
附录3:“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绩效评价”专家咨询表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后记
节选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围绕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的互动匹配问题,在实现社会认知理论和创新组织理论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案例剖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仿真模拟、评价研究等相关方法,从我国典型地区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知识集聚的特征、机理、过程和途径,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类型、内部知识传播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揭示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机制,并努力建立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地方政府创新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对于发展创新的组织理论,并实现社会认知理论与创新组织理论的结合,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网络化逻辑在区域创新网络研究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克服我国区域创新在知识集聚和组织方式这两大支撑条件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和知识集聚的同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适合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专业、尤其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研究者,以及企业管理者、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产业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阅读与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