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鹤影著
页数:303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615353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鲁藜是从翔安走出去的著名诗人,是‘七月派’代表人之一,但是现在在我们国内,特别是青少年,懂得他的很少。
本书作者蔡鹤影伏案两年,四处寻找诗人鲁藜的踪迹,经多方收集、采访、调查、研究,完成了这本作品。
本书名称出自舒婷《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全书共分为29章,详尽又生动地记录了诗人鲁藜不平凡的一生,作品后方附有鲁藜年表,标明鲁藜生前的重要事件。
作者简介
蔡鹤影,1939年出生于翔安区马巷镇,196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原同安第二中学(现改名为艘门市翔安第一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在职期间,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构筑了全国罕见的“舫山碑苑”,收集陈列了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地名人书法家的墨宝石刻百余件,真草隶篆诸体皆备,主编出版《舫山碑苑作品集》。曾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授予金质奖章,多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被授予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主要著作有散文《风帆集》、《人生是一种美丽》,传记文学《陈村牧与集美学校》、《学村牧歌》等。
相关资料
插图: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坐落于凤林,满眼尽是田园和农舍,看不见学校的围墙,也找不到校门,乡师在哪里呢?鲁藜懵了。问之村民,方知校舍是借用祠堂、民宅,经师生自己动手,改建而成的。课堂、办公室、园地等,疏疏落落,零散在村子里,与农舍交错相处。天马山下,浔江之滨,红林掩映中,幢幢农黉构成了一所具有浓郁田园风情的乡村学校。集美乡师创办于1931年初,校长张宗麟是浙江绍兴人,他是人民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的学生。乡师是一所以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体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新型学校,是继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之后,在祖国东南沿海诞生的一所倡导教育联系社会实际,教育联系社会劳动大众的创新型的学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在集美又绽开了一朵鲜花。鲁藜来到集美乡师,好比小鸟归了林,感到无比高兴。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入学的学历不划杠杠,有大学肄业的,有普师毕业的,有中学毕业,也有个别小学毕业的。大家亲密无间,像生活在幸福的大家庭里。在这种新型的学校里,鲁藜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游弋。学校一切事务都由师生自己动手做,学习写日记、种地、下厨、办民校、搞娱乐,师生会农友,农友找教师,学习和劳动风气很好,使整个乡村都成为学校,成为中国南方生活教育的基地。乡师校园里有棵老榕树,像个饱经风霜的老者站在运动场的边沿,守望着莘莘学子。看到这棵华盖阴翳的榕树,鲁藜不禁想起他老家厝后的几棵古榕,倍感亲切。同学们对这棵老榕树情有独钟。榕根的四周,用花岗岩石块堆砌成坛状,坛外半环形砌着一排排石座,人称“榕坛”,也是乡师露天的讲坛。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它翔实、详尽又生动地记录了中国新诗界引人注目的“七月派”的重要诗人鲁藜不平凡的一生,如同描绘翔安土地上巍然屹立的一棵古树的年轮,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捧读这部著作,你一定会为鲁藜一生许多曲折蜿蜒,感人泣下的真实故事而动容。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永恒纪念
鲁藜年表
鲁藜研究文章索引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节选
《在诗歌的十字架上:鲁藜评传》内容简介:鲁藜是一位“伟大信仰的殉道者”,是“忧患的宠儿”,他艰辛而跌宕的人生历程,充分体现了我们翔安人的勇气与毅力,其不朽精神值得我们弘扬,为此,我有了为之作传的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