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

封面

作者:董就雄

页数:306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1010721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明清论诗的焦点是宗唐宗宋、崇古与否的问题,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早发不拘唐宋、求新求变而自成面目、吟咏真情之见,但学者却多将之独归功于叶燮。《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得出以下新成果:一,考证叶燮对三家之认识及与梁氏的密切交往;二,论证和确立三家诗论是叶燮《原诗》理论重要来源之一;三,析出叶氏论诗的两大核心及别于三家的价值;四,厘清《原诗》理论的其他来源;五,重估三家与叶燮在中国诗论界之地位。

作者简介

董就雄,广东南海人,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一级导师。专攻古典文学与文学批评专业,已出版学术论著《屈大均诗学研究》。雅好古典韵文创作,著有《听车庐诗草》,编有《荆山玉屑三编》、《新松诗集》(合编)等。

相关资料

道思想的影响,但其倡求自然之宗、题材求多样化等见,颇不同于当时之主流诗家,只是其过求自然,终亦难免步人公安派浅率的境地。至清初的钱谦益标举宋、元,强调抒写不忘故国之情之遗民诗的价值,学历代之诗,不囿于汉唐之古,想法甚为进步。但其返汉唐之古仍较为偏重形式,故为同属虞山诗人的二冯所批评,指钱氏捋揞堆砌,剽窃为诗;又谓钱氏之流弊与前后七子复古派相若,但文辞却比不上七子派,兼且好言后代诗,择劣而从。虞山二冯标举晚唐诗、轻视宋元诗虽使他们在虞山派中另立一宗,但又再次步人宗唐宗宋的困局。顾炎武反对模拟,认为古人文章,时有利钝,后人学到的往往是古人的钝,而学不到其精华。批评时人碍于高手在前,不能自由书写,往往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顾氏又认为每一个朝代的诗文必然以代变,亦不得不变,这是“势”的影响,如果后人仍一一摹仿前代,则学得不似就不可以算是诗,学得似就失去了自我。其说甚具新意,超越同辈诗评家,但并未进一步提出解决宗唐宗宋问题的方法,且其说隐含一代不如一代之意,又倡求学习古人之用韵自由取向,则不免重蹈崇古之路。吴乔反对七子复古派,在为诗时主张以比兴出意为佳,认为变复之相辅相承是恒久不变之理,强调形式的推陈出新和内容的发扬传统,倡求古人之雅,重视诗意多于声律,对变复的问题论得颇通透。其提出挽救拟古之弊的方法是从唐人的命意布局求之,而不是做只求好句等形式工夫,但如此又致返回宗唐的路径;且复古人之传统内容,则情感诗意易流于陈陈相因。朱彝尊主张不应效法复古派的依傍古人、受格律束缚,而应写发乎各自心性的诗,其说甚稳。但他由重杜之变,衍生出轻宋的取向,则堕入宗唐宗宋的恶性循环之中。宗唐宗宋的问题,到清代时多转化成天分与学力之争,王士稹力图扭转复古、公安、竞陵诸派摹拟、浅率、幽僻之流弊,取唐人之古格,镕铸宋人之新意,并以神韵之说调和折衷之,其用心甚好,与明人陈子龙欲调和各家之倾向一致,惟取径有异。但他论诗凡几变,少年宗唐,中年主宋,晚年复归于唐。虽主调和各家,但其欲造唐人之平淡,过重“神韵”,并未能调和天分与学力之争,终亦偏向于重唐之一面。

本书特色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三节 前人相关研究综述
  (一)有关叶燮与岭南三家比较之研究
  (二)叶燮研究
  (三)岭南三家研究
  (四)小结
第二章 明代与清初各派的诗论主张
 第一节 明代主要诗论主张
  (一)主张复古的前后七子及胡应麟
  (二)主张独抒性灵的公安派
  (三)主张以厚济灵的竟陵派
  (四)调和前后七子以及公安、竞陵派的陈子龙
  (五)主张诗以载道、以自然为宗、题材多样化的陈献章
 第二节 批评前后七子和竞陵派、标举宋元诗的虞山派
  (一)钱谦益
  (二)冯舒、冯班
 第三节 主张诗须有益于天下,反对摹拟,崇尚创作自由,强调忠须出于真的顾炎武
 第四节 诋前后七子拟古,主唐音、重比兴寄托之吴乔
 第五节 缘情以为诗,宗唐诗、崇杜甫、轻宋诗、务归典雅与王士禛称“南朱北王”之朱彝尊
 第六节 先宗唐、后主宋、复归唐、主神韵,欲调和各家之王士稹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岭南三家之诗论概述
 第一节 屈大均
 第二节 陈恭尹
 第三节 梁佩兰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叶燮诗学之形成及其诗风与诗论
 第一节 家学渊源及学诗过程
 第二节 诗风
 第三节 《原诗》之成书
  (一)写作动机
  (二)成书过程
  (三)历来学者对《原诗》之评价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学之渊源
 第一节 叶燮与梁佩兰交游考
 第二节 叶燮对屈大均、陈恭尹之认识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叶燮诗论本体观与岭南三家之比较
 第一节 追求儒学的纯正
 第二节 诗载六经之道
 第三节 雅为诗之源与流
 第四节 感物起兴,本于自然
 第五节 格物穷理为诗之始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叶燮诗论发展观与岭南三家之比较
 第一节 不以朝代为升降
 第二节 重变
 第三节 踵事增华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叶燮诗论创作观与岭南三家之比较
 第一节 一般创作条件及理念
  (一)论创作的基本条件:理、事、情、才、胆、识、力
  (二)论创作的基本条件:气
  (三)论创作的基本条件:志与胸襟
 第二节 诗的内容与形式
  (一)薄模仿、求新变
  (二)情感须真挚
  (三)文质并重
 第三节 境界的追求
  (一)凭想象力以求神明之境
  (二)意象比兴以期含蓄,析事穷理以求独到
  (三)追求自然的妙境
 第四节 其他创作技巧
  (一)用事遣词如用兵
  (二)写诗如写画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叶燮诗论鉴赏观与岭南三家之比较
 第一节 重视人品与诗品之统
 第二节 推崇杜甫式之“善变”
 第三节 不拘唐宋
 第四节 反对摹古剽窃
 第五节 厌弃浅俗新野
 第六节 小结
第十章 叶燮诗论探源及岭南三家诗论之应有地位
 第一节 岭南三家诗论对叶燮的影响
 第二节 叶燮诗论的其他来源
 第三节 岭南三家及叶燮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中地位之再评估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甲、书籍
  (一)中文专书
  (二)翻译书籍
 乙、论文
  (一)学位论文
  (二)期刊论文
后记

节选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内容简介:明清论诗的焦点是宗唐宗宋、崇古与否的问题,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早发不拘唐宋、求新求变而自成面目、吟咏真情之见,但学者却多将之独归功于叶燮。《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得出以下新成果:一,考证叶燮对三家之认识及与梁氏的密切交往;二,论证和确立三家诗论是叶燮《原诗》理论重要来源之一;三,析出叶氏论诗的两大核心及别于三家的价值;四,厘清《原诗》理论的其他来源;五,重估三家与叶燮在中国诗论界之地位。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7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