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德荣
页数:475页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2180672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相关资料
插图:翻看诸家灯录,如果我们对汉地禅宗寺院的宗统传承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看出,明嘉靖以前,禅宗各宗派的法统与宗统的关系是交叉的;明嘉靖以来,法统与宗统的关系开始重合。这是汉地佛教兴衰的关节点之一。如果法统与宗统的关系是交叉的,各宗派之间相互容纳,相互激荡,活力充沛,表现为开宗立派的局面。如果法统与宗统的关系重合,那么,各宗派之间相互排斥,自限门户,保守衰退,故起僧诤。法统和宗统的合流,已经标志着汉地佛教走向衰落。法统和宗统合流后而发生的围绕严统、争统的僧诤,更是汉地佛教的可悲。严统、争统的目的是身份和权力。如果佛教界的僧诤,不是为了佛法的结集和提高,而是为了外在的身份和权力,那么,宗教的品质就丧失了。僧伽,梵文原义指和合众,为出家僧众共住制度。其生活方式的来源,有神学传统文化的背景。若依世俗社会常理来理解,人类生命个体出家,放弃世俗生活,放弃血缘群体的宗统传承,就是为了营造更有利于修行的生活空间,创造更多的修行时间,以期更有效地体证佛说的人生真谛,进入佛说的觉悟境界。出家作为修行生活方式,是超越了以血缘群体宗统传承为核心价值观的汉地传统礼制社会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佛教传人汉地早期,就遇到了关于“出家不孝”的舆论阻力。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生活方式,努力融人以血缘群体宗统传承为核心价值观的汉地传统礼制社会,实为中国汉地佛教形态演变过程的最重要表征。随着汉地社会宗统制度自王族、到士族、再到庶族的逐步完善,中国汉地佛教也走完了宗统化的历史。明清以来,中国汉地佛教在主体制度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法统与宗统重合现象,渐渐丧失活力,确与汉地传统礼制社会的大环境相关联。
本书特色
《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节选
这是一本探讨中国礼制社会环境与佛教关系的著述。《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尝试以中国汉地社会本有的传统礼学立场和知识,通过引入“宗统”(指僧人出家剃度时的师徒传承关系)和“法统”(指僧人学习佛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师徒传承关系)两个概念,对嵩山少林寺自元代至民国近800年的宗统和元代至清初400多年的法统结构及其演变,进行整体性描述,呈现中国佛教礼制化的实态,并由此探讨:一、汉地佛教文化与汉地社会传统的礼制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汉地佛教主体宗统和法统的关系变化与汉地佛教兴衰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对于汉地佛教文化主体——僧人群体内部宗统、法统结构的专注,拓展了传统佛教学术研究的视野,希望有益于读者对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