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教学用书 小班 上册

封面

作者: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编

页数:37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3030944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编写过程中,本册教师教学用书参考了一些出版机构及作者的作品,少量收录的儿歌和歌曲或由于原书及磁带中没有明确标出,或由于编写者在筛选材料中疏忽,未能一一列出作者,特此表示诚挚感谢并致歉意。如有问题,可与出版社及编者联系。

相关资料

2.节奏活泼的歌曲或器乐曲磁带。过程1.以熊妈妈和小熊做游戏的情景吸引幼儿,并做准备动作舒展全身。在场地中央,教师扮熊妈妈,请幼儿扮小熊蹲在“熊妈妈”周围,双手合在一起放在耳朵一侧做睡觉状。教师以熊妈妈的口吻发起游戏:“喔喔喔——大公鸡叫了,天亮了,我的孩子们快起床吧!”“熊宝宝”随即站起,跟着“熊妈妈”一起听音乐做一些生活模仿动作和律动动作,如揉眼睛、伸懒腰、穿衣服、系纽扣、齐步走、做早操等。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颜色的家。“熊妈妈”带着“熊宝宝”在场地上走一走,向“熊宝宝”介绍一下各种颜色的家,使“熊宝宝”知道家的颜色和位置。“熊宝宝”如果愿意,“熊妈妈”可以请他们到任意一个家里站一下,每个家可以住一个宝宝,也可以住两三个宝宝。“熊妈妈”问:“宝宝们,咱们的家都有什么颜色呀?”3.以游戏的口吻交代游戏玩法。“熊妈妈”说:“一会儿妈妈带宝宝们出去玩,回家的时候要听妈妈说,妈妈让回什么颜色的家,宝宝就回什么颜色的家,可别回错家,不然妈妈找不到你们了,该多着急呀!”4.“熊妈妈”带“熊宝宝”在场地中央做一些模仿动作或游戏活动四肢,如摘果子、踢皮球、拍皮球、跑一跑、跳一跳等。5.“熊宝宝”根据颜色找家,“熊妈妈”给予鼓励和身体爱抚。“熊妈妈”说儿歌:“小熊小熊要回家,回到家里找女15妈,妈女马妈妈在说话,小熊听好回对家。”如说“回红颜色的家喽”,“熊宝宝”听到口令后都跑到红色呼啦圈里(教师注意调整人数,如有的呼啦圈里拥挤,有的呼啦圈里没人,教师可告诉幼儿只要回对颜色就可以)。“熊妈妈”可以去亲一亲、抱一抱回对家的“熊宝宝”,对回错家的“熊宝宝”说:“还有几个宝宝没回对家,我的熊宝宝,快回到×颜色的家里来吧。”这些“熊宝宝”回对家后,“熊妈妈”也要去抱一抱。6.重新开始游戏。“熊宝宝”重新回到场地中央,蹲在“熊妈妈”周围,开始第二轮的游戏。

本书特色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教学用书(小班)(上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一、快乐与发展课程的特点
 二、快乐与发展课程的基本思想
  (一)几个重要概念
  (二)快乐与发展课程遵循的原则
  (三)快乐与发展课程的课程机制
  (四)各年龄班的主要活动方式
  (五)快乐与发展课程需要的园内支持系统
 三、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和使用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二)框架结构
  (三)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部分 各月目标及教育内容
 一、9月目标及教育内容
  (一)9月目标
  (二)第一周目标及活动
  (三)第二周目标及活动
  (四)第三周目标及活动
  (五)第四周目标及活动
  (六)备选集体活动
  (七)主题活动
 二、10月目标及教育内容
  (一)10月目标
  (二)第二周目标及活动
  (三)第三周目标及活动
  (四)第四周目标及活动
  (五)备选集体活动
  (六)主题活动
 三、11月目标及教育内容
  (一)11月目标
  (二)第一周目标及活动
  (三)第二周目标及活动
  (四)第三周目标及活动
  (五)第四周目标及活动
  (六)备选集体活动
  (七)主题活动
 四、12月目标及教育内容
  (一)12月目标
  (二)第一周目标及活动
  (三)第二周目标及活动
  (四)第三周目标及活动
  (五)第四周目标及活动
  (六)备选集体活动
  (七)主题活动
 五、1~2月目标及教育内容
  (一)1~2月目标
  (二)第一周目标及活动
  (三)第二周目标及活动
  (四)第三周目标及活动
  (五)第四周目标及活动
  (六)备选集体活动
  (七)主题活动
说明

节选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教学用书(小班)(上册)》在编写过程中,教师教学用书参考了一些出版机构及作者的作品,少量收录的儿歌和歌曲或由于原书及磁带中没有明确标出,或由于编写者在筛选材料中疏忽,未能一一列出作者,特此表示诚挚感谢并致歉意。如有问题,可与出版社及编者联系。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教学用书 小班 上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7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