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乔德阳
页数:228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1220797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第一版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了适当修订。在加强介绍普遍应用的分离技术同时,也注重新的分离技术的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工艺、操作要点、影响因素及分离中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手段等,同时也介绍了典型产品青霉素、维生素c及谷氨酸的分离与纯化工艺。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化工工艺等工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生产企业职业培训的教材,还可作为从事生产、科研开发等工作的有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相关资料
插图:一、反渗透1.反渗透的基本原理一种只能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的膜上般称为理想的半透膜。当把溶剂和溶液(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置于此膜的两侧时,纯溶剂将自然穿过半透膜而自发地向溶(或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一侧流动,这种现象叫做渗透。当渗透过程行到溶液的液面便产生——压头H,以抵消溶剂向溶液方向流动的趋势,即达到平衡,此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而与膜本身无关。在这种情况下,若溶液的液面上再施加一个大于的压力P时,溶剂将与原来的渗透方向相反,开始从溶向溶剂一侧流动,这就是所谓的反渗透,凡基于此原所进行的浓缩或纯化溶液的分离方法,一般称之为反渗透工艺。2.反渗透膜的主要特性参数(1)透水率 是指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膜面积的水体积流量,用F.表示。透水率叫水通量,即水透过膜的速率。对于一个特定的膜来说水通量的大小取决于膜的物理特(如厚度、化学成分、孔隙度)和系统的条件(如温度、膜两侧的压力差,接触膜的溶液盐浓度及料液平行通过膜表面的速度)。对于一定的系统而言,由于膜和溶液的性质都相对恒定,所以透水率就变成一个简单压力函数。
本书特色
《生化分离技术(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材)。
目录
第一节 生物技术产品与生化分离过程
一、生物技术产品的特性
二、生化分离过程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三、生化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四、生化分离过程的选择与设计
第二节 生化分离的一般过程及单元操作
一、生化分离的一般工艺过程
二、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三、细胞破碎和其碎片的分离
四、初步纯化(提取)
五、高度纯化(精制)
六、成品加工
第三节 生化分离技术的发展
思考题
第一章 固液分离技术
第一节 发酵液的预处理技术
一、预处理的原理及方法
二、发酵液的相对纯化
三、发酵液预处理工艺及其操作
第二节 固液分离
一、发酵液的过滤
二、沉降
三、其他固液分离方法
四、传统固液分离工艺及其操作
五、预处理及固液分离技术应用实例
思考题
第二章 细胞破碎技术
第一节 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
一、细菌
二、真菌和酵母
三、藻类
第二节 细胞破碎技术实施
一、细胞破碎工艺及其操作
二、细胞破碎中的工艺问题及处理
第三节 包含体
一、包含体的形成、分离及洗涤
二、包含体的变性溶解
三、蛋白质的复性
思考题
第三章 萃取和浸取技术
第一节 溶剂萃取
一、溶剂萃取的理论基础
二、溶剂萃取方式
三、溶剂萃取工艺及其操作
四、溶剂萃取的工艺问题及处理
第二节 浸取
一、浸取理论
二、浸取方法及操作
三、浸取工艺
四、浸取的工艺问题及处理
第三节 新型萃取技术
一、双水相萃取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
三、反胶团萃取
思考题
第四章 沉淀技术
第一节 蛋白质沉淀的基本原理
一、蛋白质的溶解性
二、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三、沉淀动力学
第二节 蛋白质沉淀技术实施
一、基本方法
二、沉淀工艺及其操作
三、沉淀技术的应用
思考题
第五章 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
第六章 膜分离技
第七章 色谱分离技术
第八章 电泳技术
第九章 结晶技术
第十章 蒸发与干燥技术
第十一章 典型产品的分离工艺
附录
参考文献
节选
《生化分离技术(第2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第一版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了适当修订。在加强介绍普遍应用的分离技术同时,也注重新的分离技术的介绍。《生化分离技术(第2版)》主要介绍了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工艺、操作要点、影响因素及分离中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手段等,同时也介绍了典型产品青霉素、维生素C及谷氨酸的分离与纯化工艺。《生化分离技术(第2版)》可作为高等职业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化工工艺等工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生产企业职业培训的教材,还可作为从事生产、科研开发等工作的有关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