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

封面

作者:孔企平

页数:244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392517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教育效果。这也是素质教育评价区别于应试教育评价的关键所在。因此,新课程不应当也不可能否定考试(评价),恰恰相反,新课程要借助教育评价的改革矫正考试(评价)的功能,有效地实现教育评价的发展性价值。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评价本身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它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学习成果的手段。教育评价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成为教师教学行为达到何种效率的一种最基本反馈。因此,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考试(评价),而在于廓清“为了什么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布卢姆(b.s.bloom)的“三评价说”,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我们的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
为了改进教师的评价行为,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评价观:
第一,从学业评价转向学力评价。学业评价往往以记忆与理解为中心,聚焦学习的结果。学力评价不仅关注显性的学力成分——知识、理解,而且关注隐性的学力成分——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从单维评价转向多维评价。单维评价基本上是聚集知识、技能的量化评价,多维评价则是针对单维评价的偏失,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兼顾三维目标,反映学生差异的一种教育评价。
第三,从课时评价转向单元评价。传统的观摩教学往往停留于形式主义的表演,孤立地点评一节课。这种做法难以达到评价的效果。因此,以单元评价替代课时评价,以切磋教学替代观摩教学,是确立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听评课制度所需要的。
综上所述,只有冲出旧观念的重重围困,才能使不良的、低效的教学行为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唤来学科教育的满园春色。

作者简介

夏志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地理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人员,教育部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考试院专家研究组成员,全国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副主编,《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主编。主要从事学科教育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等重大项目。在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撰写主编、合编《地理学习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地理教学论》《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网络文化课程开发》等专著、教材30余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新课程与数学教学行为
 第二节 新数学教学观与教学行为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研究的几个特点
第二章 数学教学的设计行为
 第一节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第二节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三章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实施
 第一节 有效教学行为要素与原则
 第二节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对话行为
 第三节 直接教学行为和间接教学行为
第四章 数学课堂评价行为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数学课堂评价行为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数学课堂评价的目标
 第三节 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四节 数学课堂试题研究
第五章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与行为
 第一节 第一、二学段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二节 第三学段数与代数的教学
 第三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分析
第六章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与行为
 第一节 第一、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案例
第七章 基于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行为
 第一节 解决问题的概念及过程
 第二节 数学建模的教学
 第三节 解决问题与数学思维
第八章 基于情境的数学教学行为
 第一节 数学情境教学概述
 第二节 基于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教学
 第三节 基于学科自身的数学情境教学
附录1 基于“过程性变式一的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2 利用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后记

节选

《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内容简介: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教育效果。这也是素质教育评价区别于应试教育评价的关键所在。因此,新课程不应当也不可能否定考试(评价),恰恰相反,新课程要借助教育评价的改革矫正考试(评价)的功能,有效地实现教育评价的发展性价值。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评价本身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它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学习成果的手段。教育评价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成为教师教学行为达到何种效率的一种最基本反馈。因此,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考试(评价),而在于廓清“为了什么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布卢姆(B.S.Bloom)的“三评价说”,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我们的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为了改进教师的评价行为,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评价观:第一,从学业评价转向学力评价。学业评价往往以记忆与理解为中心,聚焦学习的结果。学力评价不仅关注显性的学力成分——知识、理解,而且关注隐性的学力成分——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从单维评价转向多维评价。单维评价基本上是聚集知识、技能的量化评价,多维评价则是针对单维评价的偏失,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兼顾三维目标,反映学生差异的一种教育评价。第三,从课时评价转向单元评价。传统的观摩教学往往停留于形式主义的表演,孤立地点评一节课。这种做法难以达到评价的效果。因此,以单元评价替代课时评价,以切磋教学替代观摩教学,是确立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听评课制度所需要的。综上所述,只有冲出旧观念的重重围困,才能使不良的、低效的教学行为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唤来学科教育的满园春色。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6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