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姆·斯通汉姆 著 腾光伟 译
页数:28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758016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贝克莱的世界:关于三次对话的考察(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汤姆·斯通汉姆教授对乔治·贝克莱哲学著作《海拉斯和菲洛努斯之间的三次对话》的解读。《海拉斯和斐洛诺斯之间的三次对话》是贝克莱1713年出版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他发展唯心主义的关键性作品。该书以对话体方式,围绕物质的存在、感知的本质等展开辩论,就此提出了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哲学,通常被称为“非物质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并批判性阐释了贝克莱的核心哲学思想,认为贝克莱“三次对话”的意义在于它对关于现实、感知和知识本质的哲学辩论的贡献。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挑战了他那个时代盛行的形而上学观点,他的工作也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影响,如伊曼努尔·康德和乔治·桑塔亚那,他们在自己的哲学中参与并回应了贝克莱的思想。
作者简介
汤姆·斯通汉姆(Tom Stoneham)
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世界贝克莱协会主席。其研究领域包括17世纪哲学,特别是贝克莱哲学、心灵哲学、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等领域。其作品有《贝克莱的世界:关于三次对话的考察》(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哲学和因果关系》(劳特利奇出版社,2011),《洛克与莱布尼茨关于实体的概念》(劳特利奇出版社,2015)等。
译者简介:汤姆·斯通汉姆(Tom Stoneham)
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世界贝克莱协会主席。其研究领域包括17世纪哲学,特别是贝克莱哲学、心灵哲学、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等领域。其作品有《贝克莱的世界:关于三次对话的考察》(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哲学和因果关系》(劳特利奇出版社,2011),《洛克与莱布尼茨关于实体的概念》(劳特利奇出版社,2015)等。
译者简介:
滕光伟
1999年生,山东日照人。先后在美国和爱尔兰攻读哲学本科和硕士学位,现为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哲学(贝克莱哲学和马勒伯朗士哲学)、人工智能伦理等。
本书特色
本书是汤姆·斯通汉姆教授对乔治·贝克莱哲学著作《海拉斯和菲洛努斯之间的三次对话》的解读。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并批判性阐释了贝克莱的核心哲学思想,认为贝克莱“三次对话”的意义在于它对关于现实、感知和知识本质的哲学辩论的贡献。
目录
术语
引用
部分
章 历史概述
1.1 乔治·贝克莱的背景介绍
1.2 贝克莱的一生
1.3 总结
第二章 贝克莱的世界
2.1 贝克莱的世界观
2.2 为什么贝克莱使用了对话体的形式
2.3 三次对话的论点
2.4 解读唯心主义
2.5 贝克莱是一个反现实主义者吗
附录:《三次对话》快速参考指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可感知的
3.1 我们用感觉感知什么
3.2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是依赖于心灵的
3.3 感知的替代模型
3.4 结论
附录:感知与认识
第四章 物质的问题
4.1 思想的局限
4.2 物质基质
4.3 科学世界观
4.4 解释
4.5 没有上帝的唯心主义
4.6 结论
附录:所谓的“主论证”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上帝:因果关系与依赖性
5.1 谜题
5.2 因果关系
5.3 独立性
5.4 连续性
5.5 感知依赖
5.6 物理世界的存在
5.7 结论
附录:正式论证与真实论证
第六章 行动,他人心灵,与自我
6.1 意志理论的行动
6.2 行动与想象
6.3 自由意志与对其他心灵的认识
6.4 自我
6.5 结论
附录:贝克莱是否持有意志理论的观点
第七章 性质与谓词
7.1 定义与背景
7.2 贝克莱对唯名论的承诺
7.3 反对抽象
7.4 没有共相的性质
7.5 结论
第八章 对象与身份
8.1 实体的丛束理论
8.2 我们真的可以不需要非精神实体吗
8.3 观念的集合
8.4 未被感知的存在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