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秦先寿主编
页数:397 页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625246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为更好地宣传推广鄂西圈旅游,使更多的游客朋友了解鄂西圈,走进鄂西圈,喜爱鄂西圈,同时为鄂西图广大的导游员提供一册较全面的导游词,编者应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鄂西圈系列丛书项目部的邀请,编写了这本《走进鄂西圈导游宝典》。本书充分考虑导游员的实际需要,选取鄂西圈各地最具影响力、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或旅游演艺精品,力求为导游员提供一份全面、新颖、实用的导游解说词。翻开本书,读者就可以跟随导游员的脚步,一同走进鄂西圈,欣赏瑰丽的自然景观、探寻厚重的地方文化、领略绚丽的民俗风情、倾听古老的民间传说。
相关资料
第一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城市概况三峡明珠世界电都——宜昌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西陵峡口处,被人们誉为“三峡明珠·世界电都”。它“上控巴蜀,下扼荆襄”,自古以来就是“川鄂咽喉,西南门户”,交通、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全市共辖5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个县级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5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犹亭区),截至2008年末,总人口415万,其中城区人口133.8万;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828平方公里。宜昌古名“夷陵”(彝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在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此后各代,宜昌称郡或州或府,是鄂西政治、军事的中心。近代以来,进出口四川、重庆的物资都要在这里换载,成为重要转口码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为通商口岸。宜昌使用时间较长的古名是夷陵和峡州。古称峡州,因位于长江西陵峡口而得名。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1735年撤州升府置县,名府“宜昌”,名县“东湖”。宜昌市地形复杂,高低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西部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在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和夷陵区的西部,大部分山脉海拔在1 000米左右。兴山县的仙女山海拔2 427米,为全市最高峰。山区密布雄奇险竣、景色迷人的峡谷。中部丘陵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占全市总面积的21%,分布在远安县、宜都市、夷陵区的东部和当阳市的北部。东部平原位于江汉平原西缘,海拔在100米以下,占全市总面积的10%,枝江的杨林湖海拔35米,为全市的最低点。全市岩溶地形多种多样,山奇、石美、洞异、水秀,是旅游的好地方。宜昌是华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焦柳铁路、318国道,荆(门)宜高速公路、
本书特色
《走进鄂西圈(导游宝典)》是第一本全面介绍鄂西圈概况及鄂西主要旅游景区的大型导游工具书,它囊括了鄂西圈的58篇精华导游词、鄂西圈八大城市(区、州)概况、湖北省及武汉市概况、鄂西圈旅游经典演艺简介以及鄂西民俗风情、风物特产、风味美食等内容,可满足导游员全面介绍鄂西圈当地旅游资源的诸多需要。 与其他导游书籍相比,《走进鄂西圈(导游宝典)》最突出的亮点是每篇导游词后均附有该景区的导游图,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景区线路、景点内容的理解,同时使阅读更加轻松、愉悦。
目录
节选
《走进鄂西圈(导游宝典)》内容简介: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为更好地宣传推广鄂西圈旅游,使更多的游客朋友了解鄂西圈,走进鄂西圈,喜爱鄂西圈,同时为鄂西图广大的导游员提供一册较全面的导游词,编者应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鄂西圈系列丛书项目部的邀请,编写了这本《走进鄂西圈 导游宝典》。《走进鄂西圈(导游宝典)》充分考虑导游员的实际需要,选取鄂西圈各地最具影响力、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或旅游演艺精品,力求为导游员提供一份全面、新颖、实用的导游解说词。翻开《走进鄂西圈(导游宝典)》,读者就可以跟随导游员的脚步,一同走进鄂西圈,欣赏瑰丽的自然景观、探寻厚重的地方文化、领略绚丽的民俗风情、倾听古老的民间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