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但用此心

封面

作者:见了法师著

页数:210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039412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用精辟的哲思、恬淡的禅语,开解了人生第一的智慧法门。放下,用心,貌似一对矛盾,其实是所有生命状态的两致。许多人活了一生才明白:最高的人生智慧乃在放下与用心之间;全然放下或全然用心都不是人生。这是禅与人生的经验结晶。
  读这本书,让人容易像迷恋花开和糖果的孩子,反复品味,品咂多少遍都不觉厌倦。这,又是禅的境界。人生是一部让人反复醒悟的书,常读常新,还要常悟,才有真正的收获。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美的去处——既有色彩斑斓的人生风景,又清雅素朴的禅语佛道。一本《但用此心》,破解情心障,解析身边事;行止用度,皆可借用禅机智慧去应对变化无穷的生活。

作者简介

见了法师现任美国加州毗卢禅寺住持,于一九九二年在台湾灵泉寺剃度出家。法师出家前即对禅宗有深刻的体悟,在台湾弘法期间,经常受邀至各大专院校和政府机构教导禅法。法师曾闭关数年,圆满之后发愿以禅宗的智慧为基础,将普世的真理弘扬到世界各地。

相关资料

这里所说的“门”,指的是思想的模式,是久存在心中的是非、人我、判断、想法、信念和偏见等惯有的起心动念模式,甚至是所信仰的宗教。每个人都有心,心是无形却可含藏一切,心有无限的可塑性及可能性。任何观念、想法、人格、知识、宗教信仰,都是自己有意或无意堆积架构在心中的,这些堆积的种种就会围绕在心中而构成虚妄的自我,自我就是佛法所谓的我执,我执自会取代心的清净而主宰着生命。念头从心生起,起心动念当下所呈现的现象就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事实。只是在面对生活上不满意的现象时,人往往不能知道这就是自己不自觉的起心动念造成的结果。每一天、每一刻所经验的生活压迫,都是自己不断开启特定心门所造成的,既然问题是自己制造的,当然只能自己面对问题。所以当问题呈现时,一味埋怨只是浪费能量与生命.这样的“努力”无济于事,因为问题不会自动消失。举例来说,当见到不喜欢的人,就会不自觉感到紧张不安,甚至容易和对方有争执的互动。人可以很轻易说出种种理由来证明自己为何不喜欢那个人,但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那个人会出现在我面前?为何那个人的出现会令我感到不舒服?事实上,因为不喜欢某人的评价早已根植在心中,所以不自觉的起心动念就连接到负面评价和想法.而直接反映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没有真正了解问题的根源.就会怪罪他人让自己感到不顺心,“他人”变成了问题,当下次再见到不喜欢的人时,同样的模式和反应又会出现,甚至可能会将情况弄得更糟,不好的批判模式依旧盘踞在心中,恶性循环地加深了原有的模式,使问题以更深层的执著形式延续下去。无论经历任何事物,人总会以习惯性念头所构成的自我中心予以过滤或评价。换句话说,人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思维模式驱使,对于特定人、事、物会不自觉地生出相对应的感受与评价。然而这些评价是扭曲事实的看法或解释.所有对于事实的解读,都是透过自我中心的念头分别而生出。举例来说,当遇到自己不满意的现象时,必然习惯性地感到“生气”,并视之为“坏的”经验,之所以会有如此的直觉反应,是因为眼前的存在与内心的成见定义有所落差,这落差让定义的念失去依靠,让心波动起念而成情绪。起了定义的念,再紧连着起不满的念,进而起生气的念,一连串生气的念就是阵阵愤怒情绪的涟漪波浪。使得心境从原本的宁静转变为纷扰不安,这就是由习气所造成的不自觉起心动念。事实上,念念是转机,念念是独立,念无根、念起即灭,在起了前念之后,可

本书特色

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人生岁月,坎坷不平。欲养心怡性,需返璞归真。风尘世界,歧路纵横。欲世纵横。欲世事洞明,唯禅佛心智。  与《戒嗔的白粥馆》殊途同归的禅心禅悟,用心血书写的佛缘佛语。将心降到尘埃,才能领悟生命绽放的美妙。谛听心灵密语,才能听见一朵花开的声音。破解情心障,解析身边事。用精辟的哲思、恬淡的禅语,开解人生第一的智慧法门。 1.直指人心,启示我们如何面对各种压力,获得心灵快乐。本书直指当代人的内心世界,直面现实的社会问题,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等,运用禅的智慧,探求获取心灵平静与快乐的钥匙。 2.通篇都是故事,可读性、启示性强。除了大量的禅宗故事外,更有很多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励志故事等。 3.禅学名家说禅学,是对禅学智慧精华原汁原味地传达。作者吴言生教授,是当代最著名的禅学名家之一。本书所说是禅学精华中的精华,智慧中的智慧,般若中的般若。 人们都在追寻着幸福与快乐,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去挣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买更好的车……然而当真正拥有了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也许禅的智慧能给我们提供快乐的钥匙。  禅学名家提取禅宗智慧精华,用轻松明快的文字,富含哲理的故事,对禅的智慧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滚滚红尘中忙碌的人们在禅的智慧中提升心灵修养、缓解生存压力、培养禅悦心态、享受智慧人生。  心正成佛,道由心生。多一分禅心,少一分烦恼。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但用此心

目录

推荐人的话
 禅宗与赛斯,殊途同归许添盛
自序
 融通异见追寻开悟之路
第一章 虚空开口
 没有形象的心,可以起无量作用
 惯性思维开心门
 转念以改善生活
 二元思维生冲突
 普世原则永恒理
 永生的解脱之门
第二章 法印匪从人得
 照破虚妄自我,体现普世真理
 镜中鉴相显症结
 放下名相除借口
 人人尽有光明在
第三章 循业发现、随业受报
 正确知见才能修得人生功课的真髓
 审慎选择正知见
 知因识果改命运
 酸甜苦辣自家种
 宗教本怀是收敛
第四章 海中咸味
 起心动念会引生无限度的涟漪效应
 我执必扭曲实相
 起心动念业即现
 心是生命第一因
 品管最差的工厂
 说似一物即不中
第五章 自在
 解脱限制性信念的囹圄,展现心的本来面目
 禅行者的真自由
 解脱关系每个人
 破除自造的囹圈
第六章 活泼泼
 每一刻起念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
 念不同频道不同
 无常是忧亦是喜
 心满满则苦满满
 各说各话的世界
 六根清净方为道
第七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
 最有效的净心和静心方法是静坐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定义是生命框架
 念头是心的仆人
 静坐是转念利器
 成长总是痛苦的
 当下是唯一真实
第八章 立处皆真
 不起妄想而作用,当下即是真相
 日常生活动中修
 佛教人如何自救
 生命如镜中历相
 为谁辛苦为谁忙
第九章 骑牛归家,家不在
 你不只是你的念,你更是起念的人
 体悟生命的智慧
 风花雪月这么去

节选

《但用此心》用精辟的哲思、恬淡的禅语,开解了人生第一的智慧法门。放下,用心,貌似一对矛盾,其实是所有生命状态的两致。许多人活了一生才明白:最高的人生智慧乃在放下与用心之间;全然放下或全然用心都不是人生。这是禅与人生的经验结晶。读这《但用此心》,让人容易像迷恋花开和糖果的孩子,反复品味,品咂多少遍都不觉厌倦。这,又是禅的境界。人生是一部让人反复醒悟的书,常读常新,还要常悟,才有真正的收获。《但用此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美的去处——既有色彩斑斓的人生风景,又清雅素朴的禅语佛道。一本《但用此心》,破解情心障,解析身边事;行止用度,皆可借用禅机智慧去应对变化无穷的生活。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但用此心》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6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