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宏伟著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6480134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相关资料
这里的“洞庭”同样是指洞庭郡。因为,一方面,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战国时期今洞庭湖地区还是一片河网沼泽平原景观,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并不存在。①因此,张仪游说秦惠文王“取洞庭”,自然是指夺取政区意义上的楚国洞庭郡。另一方面,《战国策》的最早作注者东汉高诱于此明确注日:“郢,楚都也。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高诱生活的东汉时代上距战国不远,故其洞庭为“楚邑”的说法应当可信。《说文》云:“郡……从邑,君声。”郡当然也是邑一类。.楚洞庭郡的治所应该在索县,也就是后来西汉武陵郡的治所。这样的结论,可以得到相关考古、文献资料的较多支持。一是从考古调查来看,索县故城是洞庭平原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有二城结构的楚汉古城。索县故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距市区30千米的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的古渐(澹)水边,已经确定无疑。据考古工作者在城址村的调查结果,索县故城由东西二城组成,坐北朝南,中间有城垣相隔,东面为大城,西面为小城。东城南北宽400米,东西残长500米;西城南北宽480米,东西残长480米。现残存城垣为黏土夯筑,有东、西、南、北四门,东城四角有嘹望台;城四周有明显的护城河,宽30米左右。
目录
上篇 湖南政区变迁过程第一章 先楚时代的湖南地名第一节 苍梧与湘第二节 长沙第三节 洞庭第二章 楚国时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南下的楚人第二节 郡县在湖南的滥觞第三章 秦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郡县制的巩固第二节 湖南境内的秦郡第三节 湖南境内的秦县第四节 县以下的建置第四章 汉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郡与国的并列第二节 西汉时代的王国与郡县第三节 东汉时代的州、郡、县第五章 吴晋南朝时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东吴时代的州、郡、县第二节 两晋时代的州、郡、县第三节 南朝时代的州、郡、县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隋代的州(郡)、县第二节 唐代的道与州(郡)、县第三节 马氏楚国的州(监)、县第七章 宋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路与府(州、军、监)、县第二节 宋代在湖南的政区建置第八章 元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行省的建立与路、府、州、县第二节 元代在湖南的政区建置第九章 明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布政使司(省)与府、州、县第二节 明代在湖南的行政建置第三节 明代在湖南设置的卫所第十章 清代的湖南政区第一节 “省”的定制与府(州、厅)、县第二节 “湖南省”的建立第三节 “湖南省”的行政区划第十一章 民国时代的湖南省政区第一节 省的定名与道、县第二节 湖南省的政区建置下篇 湖南市县建置沿革第一章 湘东北区第一节 长沙市(含长沙县、望城县)第二节 浏阳市第三节 宁乡县第四节 岳阳市(含岳阳县)第五节 汨罗市第六节 临湘市第七节 湘阴县第八节 平江县第九节 益阳市(含桃江县)第十节 沅江市第十一节 南县第十二节 安化县第二章 湘东区第一节 株洲市(含株洲县)第二节 醴陵市第三节 攸县第四节 茶陵县第五节 炎陵县第六节 湘潭市(含湘潭县、韶山市)第七节 湘乡市(含双峰县)第八节 衡阳市(含衡南县)第九节 衡阳县第十节 耒阳市第十一节 常宁市第十二节 衡山县(含南岳区)第十三节 衡东县第十四节 祁东县第三章 湘南区第一节 郴州市第二节 资兴市第三节 桂阳县第四节 宜章县第五节 永兴县第六节 嘉禾县第七节 临武县第八节 汝城县第九节 桂东县第十节 安仁县第十一节 永州市(含双牌县)第十二节 祁阳县第十三节 东安县第十四节 道县第十五节 江永县第十六节 宁远县第十七节 蓝山县第十八节 新田县第十九节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四章 湘中南区第一节 娄底市(含涟源市)……第五章 湘西区第六章 湘西北区
节选
《湖南政区沿革》内容简介:政区沿革,是指行政区划的沿袭与变化,换言之,也就是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过程。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两干多年来行政区划的变迁相当繁复。因此,理清变迁的过程,探讨变迁的原因,寻求变迁的规律,是研究政区沿革的重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