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庄平
页数:425 页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27765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简介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相关资料
插图:1.1.3 水文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平均年径流量达9240×108m3,长江口入海前最后的支流黄浦江经吴淞口汇入长江,年径流量为123.4×108m3。长江口是个丰水多沙、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崇明东滩又处于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区,每日昼夜有2次潮汐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高潮位为5.80m,最低潮位为-0.19m;涨潮潮差最大为4.62m,最小为0.18m,落潮潮差最大为4.85m,最小为0.02m,多年平均潮差为2.43~3.08m。崇明东滩潮位最大的日期为农历每月初三和十八,周期在15d左右。保护区滩涂生境的最大变化在于它的潮汐变化。长江口波浪以风浪为主,涌浪次之。海区风浪浪向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冬季盛行偏北浪;夏季盛行偏南浪,涌浪以偏东浪为主。风浪、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和以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年频率分别为51%、16%、33%。波高由东向西降低。长江口水面开阔,又受潮汐顶托作用,水流减缓。北支流量不畅,水流缓慢,盐度较高,年平均在1.4(青龙港)-15.2(前哨农场)。南支由于江面开阔,大部分上游水由此流经入海,水流湍急,盐度较北支低,年平均为0.22(奚家港)-2.99(中浚)。盐度变化总趋势为冬半年明显高于夏半年。长江口年平均水温17.01~17.4℃,8月最高,平均28.9℃,极端最高33.1℃;2月最低,平均5.6℃,极端最低2.0℃。整个海域是一个梯度很小,基本均匀一致的温度场,冬季无冰冻。长江口的含沙量分布受上游径流和潮汐往返运动以及河段地形、汉口分流、盐淡水混合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总体上悬沙浓度分布是西高东低,在122°30’E以东海域悬沙浓度显著降低,而向西在长江口拦门沙一带悬沙浓度较高。涨潮时悬沙浓度明显大于落潮时悬沙浓度。122°30’-123°00’E是长江悬沙向东扩散的一条重要界限,它大致与长江水下三角洲外缘相吻合。长江口悬沙属细颗粒范畴,悬沙颗粒组成主要在0.0012~0.05mm范围内。入海泥沙主要向东偏南扩散,并成为杭州湾和浙江沿岸细颗粒泥沙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江径流向河口输送大量营养物质。每年输送总无机氮(∑N)88.81×104t,磷酸盐(P04-P)1.36×104t,硅酸盐(SiO2-si)204.44×104t,硝酸盐(NO3-N)63.57×104t。丰富的营养盐孕育了长江口海区的渔业资源。近20年来,长江口区无机氮浓度升高,氮的大量增加容易使水域富营养化,引发赤潮。营养盐的表层分布趋势是河口高,由河口向外海方向逐渐降低,表层
本书特色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节选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内容简介:长江口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由于全球海洋气候变化和流域环境变迁产生的叠加影响,使长江口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更为敏感和脆弱。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围绕长江口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合作,对中华鲟保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的工作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华鲟是我国的国宝级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原因,近几十年来该物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处于十分濒危的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繁殖在长江,生长在海洋,该物种的保护工作涉及长江流域和中国近海的广泛区域,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江口是中华鲟进行江海之间洄游的唯一通道,是幼鱼由淡水进入海洋前进行必要生理适应性调节的重要栖息地,还是幼鱼的重要索饵和生长场所。因此,长江口区域对中华鲟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长江口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