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谭平万平编
页数:3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0100869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谭平,1961年生,成都大学教授,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四十五篇,其中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社科信息集粹》、《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或摘录。在《读书》、《南方周末》刊物和报纸上也发表过学术文章。已出版专著三部、长篇历史小说一部。
目录
序
绪言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一节 孔子其人
第二节 孔子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含英咀华——《论语》名句诵读
第四节 追本溯源——《论语》原著选读
第二章 孟子与《孟子》
第一节 东方亚圣——孟子
第二节 亚圣的理想——《孟子》
第三节 《孟子》名句诵读
第四节 《孟子》原著选读
第三章 董仲舒和朱熹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 董仲舒的思想评介
第二节 朱熹的学说和思想评介
第三节 名句诵读
第四节 原著选读
第四章 老庄的智慧
第一节 老庄其人其事
第二节 老子智慧之实用
第三节 庄子之生存智慧
第四节 老庄名句诵读
第五节 老庄原著选读
第五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第三节 佛教的教义
第四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节 禅与禅宗——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功用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评价标准
第四节 古代文学鉴赏原著选读。
第七章 中国地域文化举隅——巴蜀文化精粹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构成格局
第二节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三节 巴蜀文化对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形成的贡献
第四节 中化文化形象化的情感性言说:巴蜀文学
第五节 巴蜀哲学与史学
第五节 诵读材料
第八章 现代新儒学要义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释义
第二节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后记
绪言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一节 孔子其人
第二节 孔子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含英咀华——《论语》名句诵读
第四节 追本溯源——《论语》原著选读
第二章 孟子与《孟子》
第一节 东方亚圣——孟子
第二节 亚圣的理想——《孟子》
第三节 《孟子》名句诵读
第四节 《孟子》原著选读
第三章 董仲舒和朱熹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 董仲舒的思想评介
第二节 朱熹的学说和思想评介
第三节 名句诵读
第四节 原著选读
第四章 老庄的智慧
第一节 老庄其人其事
第二节 老子智慧之实用
第三节 庄子之生存智慧
第四节 老庄名句诵读
第五节 老庄原著选读
第五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第三节 佛教的教义
第四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节 禅与禅宗——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功用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评价标准
第四节 古代文学鉴赏原著选读。
第七章 中国地域文化举隅——巴蜀文化精粹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构成格局
第二节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三节 巴蜀文化对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形成的贡献
第四节 中化文化形象化的情感性言说:巴蜀文学
第五节 巴蜀哲学与史学
第五节 诵读材料
第八章 现代新儒学要义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释义
第二节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