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维
页数:381 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1080340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记录的一次研讨会,即以“中国模式”为主题,汇集了各个领域的四十多位优秀学者,专题发言与开放讨论相结合。学者们从各自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和研究出发,试图对中国在现代历史和世界中的轨迹及未来做出扎实的研判,提供研究中国的新视野。六十年一甲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这么长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在全世界瞩目中国崛起的今天,在国际社会惊呼中国的发展有一个“中国模式”之时,我们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思想贡献。
作者简介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玛雅,《凤凰周刊》副主编。
相关资料
我们知道,中国在1949年以后进入了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缘战略尚不稳定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当然会有大型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机会。而中国在这个机会中所经历的工业化过程,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走的工业化路径是相似的,也就是宗主国投资,后发国家承接投资。如果我们撇开意识形态来看当时苏联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宗主国的作用。我们当然也知道,宗主国的投资一定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满足宗主国的条件,投资就会停止。也就是说,宗主国的大规模投资并不会轻易得来,而中国得到苏联投资,是因为发生了朝鲜战争。所以说,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也就是苏联投资的军重化工类型的工业化建设,是1950年朝鲜战争启动的,并非1952年开始的。客观上看五十年代的国家工业化,之所以一上来就发展重化工业,主要是因为朝鲜战争。大家知道,重化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型的,而这种具有内涵性质的资本增密和技术增密机制,必然排斥劳动。所以在初期阶段,也就是1950年重化工打头的工业化开始的时候,我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动员2000万青年农民进城工作。这些人是来挖土方、修马路的,正如刚才胡鞍钢所说,他们文化素质不高,不能进入资本增密、技术增密的重化企业去当工人,因此在第一轮的基本建设遭遇投资中辍带来的危机之后,就只能返回农村。这就是1959年以后的2000万人大返乡。这个过程其实是早期重化工打头的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其内生的机制决定的。这和我们九十年代初期第二次产业资本扩张是一样的——因为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来搞“三通一平”,所以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当年就有4600万农民工进城打工。后期则因沿海外向型经济形成的工业大致属于轻纺和一般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导致劳动力需求不同。但后者在经济危机时,也是向劳动者转嫁代价。这里面就有一个转型的问题。1949年确立“新民主主义发展战略”时,共产党领导人说得很清楚,中国现在还不能搞社会主义。当时毛泽东告诫全党,如果一定要搞社会主义,充其量只能搞农民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民粹主义。所以他说,所谓新民主主义,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资本主义。这一点,大家在1949年的文献里可以看到。1950年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在城市发展私人工商业,在农村发展中农富农经济。在土改时还规定,地主设在城镇的所有加工业都不能动,连作坊都不能动。所以说,当时中国是明确要搞资本主义的。而在这种全党全国都搞资本
本书特色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
目录
节选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记录的一次研讨会,即以“中国模式”为主题,汇集了各个领域的四十多位优秀学者,专题发言与开放讨论相结合。学者们从各自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和研究出发,试图对中国在现代历史和世界中的轨迹及未来做出扎实的研判,提供研究中国的新视野。六十年一甲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这么长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在全世界瞩目中国崛起的今天,在国际社会惊呼中国的发展有一个“中国模式”之时,我们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思想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