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清华
页数:187 页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5403171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者精选了《红楼梦》中的精彩细节,从妙玉修行始,以宝玉出家终。从禅学的角度解读红楼,具有哲理上的启迪性。
作者简介
陈清华,网名西门杏庵,现供职于《南国都市报》,系评论版编辑、评论员。先后在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授课。现为海南师范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海南分会会员,专栏作家,南海网特约评论员。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数百万字见诸于报刊。
相关资料
在甲戌本中,脂砚斋于描写贾雨村言行的字句旁,连批“奸雄”、“奸雄欺人”、“全是假”、“假极”、“全是奸险小人态度”等语,可见,脂砚斋是非常厌恶贾雨村这种人的。贾雨村在整部书中固然不像刘姥姥那样知恩图报,但平心而论,这厮不过是官场给染坏的一个小人,还算不上阴险毒辣、大奸大恶之徒。初涉官场,贾雨村还是很有书生气的,书生气、穷酸劲在官场是行不通的,官场靠的不是才干,结果,“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这次被革职,给了贾雨村一个沉痛的教训。也是机缘巧合,他被官场清退后,到林如海家打工,当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在林如海的帮助下,打通工部员外郎贾政的关节,得以复职。偏偏上任不久就碰到一件人命官司——“葫芦案”。所谓“葫芦案”,就是糊涂案的谐音。本来这案一点也不糊涂,乃是一起“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的人命官司,案情本身一点也不复杂,案件事实很清楚,但因为主犯是薛蟠,就无法清楚了,也只能拖着不办了,用门子的话说,“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雨村新官上任,不了解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如果不是门子及时制止并告诉他“护官符”,贾雨村这次恐怕又要被革职回家了。薛蟠一案,贾雨村最终的处理只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吃一堑长一智,贾雨村的狡猾实在是官场逼出来的。有个叫“符号1”的网友对贾雨村这样评价说:其实贾雨村的人生可以分两段来看,一个是书生阶段,另一个是做官之后。甄士隐资助贾雨村应试,他接过银两,不过略谢一番,这其实是他虽然落魄,但不失自尊的一个表现,如果一定要把谢意满满地堆在脸上,滔滔不绝地说出来,如现在的某些感恩表演一样,不是太浅薄了吗?后来他做了官,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甄士隐,这表明他还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还有他不辞而别,给甄士隐留的那句话“读书人不在黄道和黑道,总以事理为要”,我认为其实正是一个读书人
本书特色
《禅解红楼》: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鲋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解说”之说,看似消极,实则积极,有力,颇有哲理。不止是对人生,对那些读《红楼梦》走火入魔的人也是一种提醒。
目录
节选
《禅解红楼》内容简介: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红楼梦》,“其精神在存于解脱”,“世界之宗教,如印度之婆罗门教及佛教,希伯来之基督教,皆以解脱为惟一宗旨”。哲学家如柏拉图、叔本华,其最高理想,在于结果。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解脱之说,看似消极,实则积极、有力,颇有哲理。不止只是对人生,对那些读《红楼梦》走火入魔的人也是一种提醒。全书从妙玉修行始,以宝玉出家终。痴情的宝玉是如何弃情的?如何从我惑到我悟的?如何从抗俗到应举随俗的?如何认识“我是谁”的?如何暂短情丝、看破红尘、明心见性、飘然而归的?宝玉出家、回归天界是逃避现实还是生命的新生?这些都可以在《禅解红楼》中找到答案。说禅的书很多,解红楼的书更多,但利用广为人知的红楼人物来说禅的书,这是不多见的一本。作者精选了红楼中的精彩细节,以探源的学术情怀,在精英和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者通过对宝玉等人物细节生活化的轻松解读,在不经意中开启我们的禅悟之门,帮我们缓解压力、解除烦恼。《禅解红楼》具有哲理上的启迪性,堪称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按摩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