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义乌往哲遗著丛编:继志斋集·外二種(精装)

封面

作者:(明)王绅

页数:198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011482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王绅、王稌、王汶祖孙三人是明代前期文坛的三位作家。王绅是洪武早期名臣王祎之子。三位作家均有文集传世:王绅有《继志斋集》、王稌有《聩斋稿》、王汶有《齐山稿》。王绅、王稌、王汶在明代前半叶所处时期的政治环境虽然并不相同,或仕或隐的境遇也不尽一致,但他们血脉相继,祖孙三人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却反映了明代前期的社会政治面貌和当时士人的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

王绅(1361-1400),字仲缙,号继志斋,是王祎的第二子。王绅十三岁时遭父丧,成为他一生之痛,父死后由其兄王绶抚育,但不久其母及兄王绶亦相继而亡,从此孤身茕苦。王绅幼年警敏绝人,继承了其父的早慧之才。王氏家族的子弟在求学成长的过程中几乎走过了一样的道路,即幼继家学,后承师教。他们的老师无一不是当时文坛第一流的文人领袖,所交往的也都为当时的文坛才俊。王绅的父亲王祎如此,王绅自己也不例外。王绅受业于父亲王祎的同门、明代“开国第一文臣”、文坛领袖宋濂。而他与年长于自己的方孝孺是幼年相契的挚友。得益于这种氛围和环境的熏染,王绅不负家族的期望,长而博学,迅速成为当时文坛首屈一指的学者和文人,是宋濂所器重的弟子。
王稌(1383-1441),字叔丰,号聩樵,王绅之子,义乌人。少有志行,一心问学,天性至孝。据明人张芹《备遗录》载,稌父王绅痛祖父王祎之殁,食不兼味,王稌见之,遵父之志,子孙相传,数十年相袭。王稌幼随王绅入蜀,后王绅奉调京师,他也随之入京。建文二年(1400),王绅去世,王稌扶其灵柩返回故里,服丧三年。除服后,再返京师,受业方孝孺,继续自己的学业。据说方孝孺对其特别器重,并欲将女儿嫁其为妻,但恰事逢靖难之役,方孝孺被杀,事才不行。作为方孝孺的门人,王稌敬爱老师的为人,于是私下收集方孝孺的遗文,并结集为《侯城集》。方孝孺之文秘藏百年后得以流传于世,王稌是作出了贡献的。王稌的余生是在故里青岩山度过的,终年五十九岁。在他逝世后,门人私谥为孝庄先生。
王汶(1433-1489),字允达,王稌之子。王稌去世时,王汶尚年少,但他一心继承家学,读书极为勤勉,虽然家贫,但安贫守道,怡然自乐,不坠家风。李东阳在《中书舍人王允达像赞》中说:“朴不外饰,简无苟取。其藉也可立,其据也可久。是无愧乎文献之乡,忠孝之后。观其日不重肉,戒能世守。此虽细事,亦今之所仅有也。”对其评价甚髙。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王汶进士及第。
林家骊,浙江温岭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院长。1979年9月考上杭州大学中文系,1983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师从姜亮夫教授,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浙江地域文化研究;任浙江大学楚辞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树人大学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社联重点项目等10余项。
吕红光,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唐宋文学。
陈春霞,2010年6月,获得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学科教学(语文)”学科硕士生导师。主要以先秦两汉文学、中古时期北方民族文学与地域文学、语文学科教学等为中心,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主讲“中国古代文学Ⅰ(先秦两汉文学)”、“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等课程。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学术成果《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获得自治区第1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义乌往哲遗著丛编:继志斋集·外二種(精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9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