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焦作义 著
页数:13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0307944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肿瘤学——研究模型与技术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肿瘤研究模型和核心研究技术为基础。其中模型部分介绍了肿瘤生物样本、肿瘤细胞系模型和肿瘤动物模型,并涵盖了肿瘤类器官。技术部分介绍了肿瘤治疗靶点表达检测技术,肿瘤治疗靶点互作因子及活性位点鉴定技术,肿瘤治疗靶点细胞亚定位技术,肿瘤治疗靶点组学筛选技术,肿瘤治疗靶点过表达、敲减及敲除技术,抗原纯化与抗体制备技术及肿瘤治疗靶点晶体结构解析技术,并概述了肿瘤新药研发所涉及的药物筛选、改造、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方法。
目录
目录第一章 肿瘤生物样本 1第一节 肿瘤生物样本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1第二节 肿瘤生物样本种类及相应功能 3第三节 肿瘤生物样本库的构建规范及质量控制 4第四节 生物样本高通量检测技术 6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6第二章 肿瘤细胞系模型 7第一节 肿瘤细胞系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7第二节 现有肿瘤细胞系特点 7第三节 原代细胞提取及鉴定 8第四节 肿瘤细胞系表型检测 9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10第三章 肿瘤动物模型 11第一节 动物模型的主要分类及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 11第二节 细胞系异种移植小鼠模型 12第三节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 14第四节 环境因素诱导肿瘤小鼠模型 15第五节 人源化异种移植小鼠模型 17第六节 其他肿瘤动物模型 18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19第四章 肿瘤类器官 21第一节 肿瘤类器官在肿瘤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21第二节 肿瘤类器官模型 22第三节 基于成体干细胞及多能干细胞诱导类器官的方案 23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30第五章 肿瘤治疗靶点表达检测技术 33第一节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33第二节 免疫印迹技术 34第三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36第四节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 37第五节 原位杂交技术 39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41第六章 肿瘤治疗靶点互作因子及活性位点鉴定技术 43第一节 免疫共沉淀技术 43第二节 酵母双杂交技术 45第三节 谷胱甘肽S- 转移酶融合蛋白沉降技术 48第四节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50第五节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微量热涌动及等温量热滴定技术 52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55第七章 肿瘤治疗靶点细胞亚定位技术 56第一节 免疫荧光技术 56第二节 免疫电镜术 60第三节 活细胞成像技术 62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64第八章 肿瘤治疗靶点组学筛选技术 65第一节 转录组学技术 65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 66第三节 代谢组学技术 68第四节 单细胞测序技术 70第五节 空间转录组技术 72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73第九章 肿瘤治疗靶点过表达、敲减及敲除技术 74第一节 肿瘤靶点过表达技术 74第二节 肿瘤靶点敲减技术 76第三节 肿瘤靶点敲除技术 78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81第十章 抗原纯化与抗体制备技术 82第一节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82第二节 抗体制备技术 83第三节 抗体药物研发实例 86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87第十一章 肿瘤治疗靶点晶体结构解析技术 88第一节 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 88第二节 蛋白质晶体结构解析 91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93第十二章 靶向肿瘤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技术 94第一节 肿瘤药物研发起点 – 靶点确立 94第二节 可成药靶点的先导化合物发现技术 95第三节 不可成药靶点的肿瘤先导化合物发现技术 98第四节 不可成药靶点的药物发现技术 101第五节 虚拟高通量筛选技术 103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104第十三章 从先导化合物向临床候选药物优化技术 105第一节 先导化合物靶点选择性和成药性评价 105第二节 先导化合物优化策略 106第三节 先导化合物的前药设计策略 109第四节 先导化合物新剂型的设计与开发 111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112第十四章 候选药物的临床前性质评价及临床试验 113第一节 候选药物的临床前性质评价 113第二节 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 118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123第十五章 肿瘤新药研发实例 124第一节 前言 124第二节 KRAS抑制剂研发进展 124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129参参考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