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锡宝,史玉玲,崔勇主编
页数:23,419页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1173547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免疫抑制剂的概念、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常用传统免疫抑制剂、新型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生物类似物药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其他研究进展中的靶向药物进行了详细介绍,涵盖了药物来源、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等方面,并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病例系列报道、国家指南和专家共识等介绍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和研究。
作者简介
张锡宝 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系主任、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史玉玲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银屑病研究所所长。
崔 勇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书特色
1.权威性:本书作者均为我国多年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科研,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
2.实用性:紧密结合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实践知识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发展,全面收集已经上市和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型免疫抑制剂,详细介绍免疫抑制剂在国内外应用于皮肤病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使读者更易理解并能有信心直接在临床付诸实践。
3.科学性:收集国内外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的临床用药发展现状和研究前沿成果,展示了免疫抑制剂研究的最新状态。
4.创新性:纳入皮肤科领域中的传统免疫抑制剂和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靶向药物,极大地便利了医师的学习。
目录
第一部分 免疫抑制剂总论
第一章 免疫抑制剂的历史、分类与应用现状/ 2
第一节 免疫抑制剂的历史和发展概况/ 5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分类/ 7
一、 传统免疫抑制剂/ 9
二、 新型免疫抑制剂/ 12
第三节 免疫抑制剂与皮肤病的关系/ 14
一、 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14
二、 皮肤免疫系统的体液成分/ 15
三、 免疫抑制剂与皮肤病/ 16
第四节 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 16
一、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16
二、 特应性皮炎/ 17
三、 大疱性皮肤病/ 17
四、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18
五、 嗜中性皮肤病/ 19
六、 非感染性肉芽肿/ 20
七、 光线性皮肤病/ 20
八、 荨麻疹/ 21
第二章 免疫抑制剂的认知、应用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24
一、 我国免疫抑制剂认知及应用的局限性/ 24
二、 对传统免疫抑制剂的展望/ 25
三、 对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展望/ 26
第二部分 传统免疫抑制剂
第三章 传统免疫抑制剂概述/ 30
第一节 传统免疫抑制剂的作用特性/ 30
第二节 不良反应/ 31
一、 呼吸系统/ 31
二、 消化系统/ 32
三、 血液系统/ 32
四、 泌尿系统/ 32
五、 神经精神系统/ 33
六、 心血管系统/ 33
七、 内分泌系统/ 33
八、 生殖系统及胚胎发育/ 33
九、 皮肤黏膜反应/ 34
十、 骨关节肌肉系统/ 34
十一、 恶性肿瘤/ 34
第四章 环孢素/ 36
第一节 概述/ 36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36
第三节 作用机制/ 37
一、 抑制T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38
二、 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 38
三、 影响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 38
第四节 临床应用/ 39
一、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适应证/ 39
二、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皮肤科适应证/ 39
三、 禁忌证/ 39
四、 皮肤科临床应用/ 40
五、 用法及用量/ 48
六、 药物相互作用/ 49
第五节 不良反应与监测/ 50
一、 不良反应/ 50
二、 用药期间监测/ 52
第五章 糖皮质激素/ 55
第一节 概述/ 55
第二节 分类及药代动力学/ 56
一、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和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56
二、 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和外用糖皮质激素/ 57
第三节 作用机制/ 60
一、 抗炎效应/ 60
二、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61
三、 抗休克作用/ 61
四、 对代谢的影响/ 62
五、 允许作用/ 62
六、 其他效应/ 62
第四节 临床应用/ 63
一、 系统用药/ 63
二、 局部用药/ 70
三、 特殊人群用药/ 72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74
一、 长期全身性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74
二、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77
三、 糖皮质激素毒性指数/ 78
四、 如何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80
第六章 甲氨蝶呤/ 85
第一节 概述/ 85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85
第三节 作用机制/ 86
一、 干扰核苷酸合成/ 86
二、 对T 淋巴细胞的作用/ 86
三、 抗炎作用/ 87
第四节 临床应用/ 87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87
二、 禁忌证及用药前评估/ 95
三、 用法及用量/ 98
四、 药物相互作用/ 98
五、 特殊人群用药/ 99
六、 其他用药注意事项/ 100
第五节 不良反应/ 102
第七章 环磷酰胺/ 109
第一节 概述/ 109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10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11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12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12
二、 禁忌证/ 118
三、 药物相互作用/ 119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19
一、 短期不良反应/ 119
二、 长期不良反应/ 120
三、 不良反应的监测及预防/ 120
第八章 硫唑嘌呤/ 巯嘌呤/ 123
第一节 概述/ 123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24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24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25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25
二、 用法及用量/ 127
三、 药物相互作用/ 128
四、 特殊人群用药/ 128
第五节 不良反应/ 129
第九章 吗替麦考酚酯/ 135
第一节 概述/ 135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35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36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36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36
二、 禁忌证/ 144
三、 用法及用量/ 144
四、 联合用药/ 144
第五节 不良反应与监测/ 145
一、 消化系统/ 145
二、 泌尿生殖系统/ 145
三、 血液系统/ 145
四、 感染与肿瘤/ 145
五、 致畸性/ 146
六、 长期不良反应/ 146
七、 用药监测/ 146
第十章 来氟米特/ 149
第一节 概述/ 149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49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50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50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50
二、 禁忌证/ 154
三、 用法及用量/ 154
四、 药物相互作用/ 154
五、 特殊人群用药/ 155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55
一、 不良反应/ 155
二、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56
第十一章 他克莫司/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59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60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60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60
二、 禁忌证/ 167
三、 用法及用量/ 167
四、 药物相互作用/ 167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68
一、 不良反应/ 168
二、 个体差异对他克莫司用药影响/ 169
三、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70
第十二章 羟氯喹/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73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74
一、 抗疟作用/ 174
二、 免疫抑制作用/ 174
三、 防紫外线作用/ 174
四、 抗病毒作用/ 174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74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74
二、 用法及用量/ 178
三、 药物相互作用/ 178
四、 特殊人群用药/ 178
第五节 不良反应/ 179
第十三章 沙利度胺/ 182
?
第一章 免疫抑制剂的历史、分类与应用现状/ 2
第一节 免疫抑制剂的历史和发展概况/ 5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分类/ 7
一、 传统免疫抑制剂/ 9
二、 新型免疫抑制剂/ 12
第三节 免疫抑制剂与皮肤病的关系/ 14
一、 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14
二、 皮肤免疫系统的体液成分/ 15
三、 免疫抑制剂与皮肤病/ 16
第四节 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 16
一、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16
二、 特应性皮炎/ 17
三、 大疱性皮肤病/ 17
四、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18
五、 嗜中性皮肤病/ 19
六、 非感染性肉芽肿/ 20
七、 光线性皮肤病/ 20
八、 荨麻疹/ 21
第二章 免疫抑制剂的认知、应用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24
一、 我国免疫抑制剂认知及应用的局限性/ 24
二、 对传统免疫抑制剂的展望/ 25
三、 对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展望/ 26
第二部分 传统免疫抑制剂
第三章 传统免疫抑制剂概述/ 30
第一节 传统免疫抑制剂的作用特性/ 30
第二节 不良反应/ 31
一、 呼吸系统/ 31
二、 消化系统/ 32
三、 血液系统/ 32
四、 泌尿系统/ 32
五、 神经精神系统/ 33
六、 心血管系统/ 33
七、 内分泌系统/ 33
八、 生殖系统及胚胎发育/ 33
九、 皮肤黏膜反应/ 34
十、 骨关节肌肉系统/ 34
十一、 恶性肿瘤/ 34
第四章 环孢素/ 36
第一节 概述/ 36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36
第三节 作用机制/ 37
一、 抑制T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38
二、 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 38
三、 影响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 38
第四节 临床应用/ 39
一、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适应证/ 39
二、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皮肤科适应证/ 39
三、 禁忌证/ 39
四、 皮肤科临床应用/ 40
五、 用法及用量/ 48
六、 药物相互作用/ 49
第五节 不良反应与监测/ 50
一、 不良反应/ 50
二、 用药期间监测/ 52
第五章 糖皮质激素/ 55
第一节 概述/ 55
第二节 分类及药代动力学/ 56
一、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和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56
二、 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和外用糖皮质激素/ 57
第三节 作用机制/ 60
一、 抗炎效应/ 60
二、 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61
三、 抗休克作用/ 61
四、 对代谢的影响/ 62
五、 允许作用/ 62
六、 其他效应/ 62
第四节 临床应用/ 63
一、 系统用药/ 63
二、 局部用药/ 70
三、 特殊人群用药/ 72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74
一、 长期全身性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74
二、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77
三、 糖皮质激素毒性指数/ 78
四、 如何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80
第六章 甲氨蝶呤/ 85
第一节 概述/ 85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85
第三节 作用机制/ 86
一、 干扰核苷酸合成/ 86
二、 对T 淋巴细胞的作用/ 86
三、 抗炎作用/ 87
第四节 临床应用/ 87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87
二、 禁忌证及用药前评估/ 95
三、 用法及用量/ 98
四、 药物相互作用/ 98
五、 特殊人群用药/ 99
六、 其他用药注意事项/ 100
第五节 不良反应/ 102
第七章 环磷酰胺/ 109
第一节 概述/ 109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10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11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12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12
二、 禁忌证/ 118
三、 药物相互作用/ 119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19
一、 短期不良反应/ 119
二、 长期不良反应/ 120
三、 不良反应的监测及预防/ 120
第八章 硫唑嘌呤/ 巯嘌呤/ 123
第一节 概述/ 123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24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24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25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25
二、 用法及用量/ 127
三、 药物相互作用/ 128
四、 特殊人群用药/ 128
第五节 不良反应/ 129
第九章 吗替麦考酚酯/ 135
第一节 概述/ 135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35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36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36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36
二、 禁忌证/ 144
三、 用法及用量/ 144
四、 联合用药/ 144
第五节 不良反应与监测/ 145
一、 消化系统/ 145
二、 泌尿生殖系统/ 145
三、 血液系统/ 145
四、 感染与肿瘤/ 145
五、 致畸性/ 146
六、 长期不良反应/ 146
七、 用药监测/ 146
第十章 来氟米特/ 149
第一节 概述/ 149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49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50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50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50
二、 禁忌证/ 154
三、 用法及用量/ 154
四、 药物相互作用/ 154
五、 特殊人群用药/ 155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55
一、 不良反应/ 155
二、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56
第十一章 他克莫司/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59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60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60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60
二、 禁忌证/ 167
三、 用法及用量/ 167
四、 药物相互作用/ 167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68
一、 不良反应/ 168
二、 个体差异对他克莫司用药影响/ 169
三、 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 170
第十二章 羟氯喹/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 173
第三节 作用机制/ 174
一、 抗疟作用/ 174
二、 免疫抑制作用/ 174
三、 防紫外线作用/ 174
四、 抗病毒作用/ 174
第四节 临床应用/ 174
一、 皮肤科临床应用/ 174
二、 用法及用量/ 178
三、 药物相互作用/ 178
四、 特殊人群用药/ 178
第五节 不良反应/ 179
第十三章 沙利度胺/ 182
?









![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审方要点[药师处方审核培训系列教材(案例版)]-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25/20250405/1/B948959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