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文浩著
页数:282页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110659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结合魏晋时期的政治体制、宗族体制、社会机制、家庭文化表征、佛教和道教等朝代背景,全面评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人士族的精神世界,包括魏晋士人阶层的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理想人格、精神气质、道德询唤、审美法则、文艺批评等,全面展示了魏晋士人超然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境界。
作者简介
张文浩,江西于都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吉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现任教于四川轻化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育和儒家美学的教研工作。曾供职于福建省石狮市第七中学、长春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兼职教师。主持和承担十余项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其中编著《瓶花谱·瓶史》由中华书局出版,并获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曾获首都互联网协会优秀兼职评论员称号;指导学生获省级科研和创作竞赛奖多项。业余从事文学和书法创作;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目录
绪论 约四百年的文化史语境
篇一 政治体制特征及其对士人精神的潜在影响
一、总体变化特征
二、决策机构和行政职能机构分权特征
三、地方政治制度特征
四、文官制度特征和生成原因
篇二 魏晋南北朝宗族体制与家庭文化表征
一、宗族体制的形成、类型、结构和功能
二、以门户利益为先的宗族观念和发展策略
三、宗族门风建设和家庭教育思想
四、家庭生活中的精神信仰系统
篇三 魏晋士人精神的玄学气质
一、“三玄”学术时尚与玄学的发生表征
二、清谈玄学化与士人阶层的政治分化及学术冲突
三、政治身份归属与玄学精神的殊途同归
四、从竹林到元康:名士风度的解放和解构
五、永嘉玄学的学理建设与士人生存方式的合法性解释
六、玄道儒融通与士人精神的家族化呈现
篇四 佛教义理观念与士人精神的因缘会合
一、从王弼到郭象再到僧肇:佛玄在士人阶层的融通演化和逻辑体系
二、重塑士人精神:本无宗、心无宗、即色宗与贵无、崇有、独化的义理互映
三、释慧远弘扬佛法与士人阶层的佛、玄、儒“三教会通”
四、余波鼓荡:士人阶层的思想信仰与审美文化的佛玄合流
篇五 道教圣境与士人精神的双重性
一、土族阶层结缘道教并提升其文化素养
二、文学载体中的道教圣境想象
三、炼形和养神:士族文人的神仙信仰
篇六 重世务与贵清虚:魏晋士人阶层的政治哲学
一、宗族利益的政治保障和文化炫耀
二、名理玄谈中的风神及其政治指涉
三、政治场域:人生图谱的悲剧意蕴
四、矛盾的丰富性:圆融的历史诠释
篇七 游移于情礼困境:魏晋士人阶层的人生哲学
一、问题线索:名教和自然的所指及辙迹
二、人生选择:从才性之辨转向情性之辨
三、嵇志清峻:超越政治场域的批判精神
四、阮旨遥深:在情礼困境中的独立精神
五、适性逍遥:失去超越性的独化论思想
篇八 理想人格:魏晋士人精神的道德询唤
一、《人物志》设置人格序列:政治人格渡向自然人格
二、正始玄学的本体论建构:伦理人格和自然人格相倚互通
三、“越名任心”的精神重荷:理想人格的崇高德性
四、道家化的儒家理想人格:独化论的道德相对主义
篇九 魏晋士人精神的审美询唤
一、“身名俱泰”:士人群体的价值确证
二、性情倾向和审美物象的融通互映
三、佛玄合流:自然美中的“精神我”
四、“万趣融其神思”:陶渊明的审美询唤
篇十 文艺批评的拟社会化机制及审美法则定型
一、社会品评模式及其功能移转
二、人物品藻的审美化趋向与文艺品评体系拟社会化特征
三、人物品评、文艺批评的客体论和主体论
四、由形貌容止鉴识到审美经验范畴概括
五、形式美和神韵美的描述、发展及有机融通
六、“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与“直寻”和“妙鉴”的文艺批评模式
篇十一 魏晋士人精神气质在文艺创作领域的灌注
一、士人精神的文学史考察
二、“南帖北碑”的审美文化史考察
结语魏晋南北朝士人精神的多层面呈现
跋
篇一 政治体制特征及其对士人精神的潜在影响
一、总体变化特征
二、决策机构和行政职能机构分权特征
三、地方政治制度特征
四、文官制度特征和生成原因
篇二 魏晋南北朝宗族体制与家庭文化表征
一、宗族体制的形成、类型、结构和功能
二、以门户利益为先的宗族观念和发展策略
三、宗族门风建设和家庭教育思想
四、家庭生活中的精神信仰系统
篇三 魏晋士人精神的玄学气质
一、“三玄”学术时尚与玄学的发生表征
二、清谈玄学化与士人阶层的政治分化及学术冲突
三、政治身份归属与玄学精神的殊途同归
四、从竹林到元康:名士风度的解放和解构
五、永嘉玄学的学理建设与士人生存方式的合法性解释
六、玄道儒融通与士人精神的家族化呈现
篇四 佛教义理观念与士人精神的因缘会合
一、从王弼到郭象再到僧肇:佛玄在士人阶层的融通演化和逻辑体系
二、重塑士人精神:本无宗、心无宗、即色宗与贵无、崇有、独化的义理互映
三、释慧远弘扬佛法与士人阶层的佛、玄、儒“三教会通”
四、余波鼓荡:士人阶层的思想信仰与审美文化的佛玄合流
篇五 道教圣境与士人精神的双重性
一、土族阶层结缘道教并提升其文化素养
二、文学载体中的道教圣境想象
三、炼形和养神:士族文人的神仙信仰
篇六 重世务与贵清虚:魏晋士人阶层的政治哲学
一、宗族利益的政治保障和文化炫耀
二、名理玄谈中的风神及其政治指涉
三、政治场域:人生图谱的悲剧意蕴
四、矛盾的丰富性:圆融的历史诠释
篇七 游移于情礼困境:魏晋士人阶层的人生哲学
一、问题线索:名教和自然的所指及辙迹
二、人生选择:从才性之辨转向情性之辨
三、嵇志清峻:超越政治场域的批判精神
四、阮旨遥深:在情礼困境中的独立精神
五、适性逍遥:失去超越性的独化论思想
篇八 理想人格:魏晋士人精神的道德询唤
一、《人物志》设置人格序列:政治人格渡向自然人格
二、正始玄学的本体论建构:伦理人格和自然人格相倚互通
三、“越名任心”的精神重荷:理想人格的崇高德性
四、道家化的儒家理想人格:独化论的道德相对主义
篇九 魏晋士人精神的审美询唤
一、“身名俱泰”:士人群体的价值确证
二、性情倾向和审美物象的融通互映
三、佛玄合流:自然美中的“精神我”
四、“万趣融其神思”:陶渊明的审美询唤
篇十 文艺批评的拟社会化机制及审美法则定型
一、社会品评模式及其功能移转
二、人物品藻的审美化趋向与文艺品评体系拟社会化特征
三、人物品评、文艺批评的客体论和主体论
四、由形貌容止鉴识到审美经验范畴概括
五、形式美和神韵美的描述、发展及有机融通
六、“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与“直寻”和“妙鉴”的文艺批评模式
篇十一 魏晋士人精神气质在文艺创作领域的灌注
一、士人精神的文学史考察
二、“南帖北碑”的审美文化史考察
结语魏晋南北朝士人精神的多层面呈现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