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嘉莹/余光中
出版日期:2017
ISBN:22001940000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共12本,本书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文学通识阅读背景、阅读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帮助,有利于读者文学知识普及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亦可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外读物和教师授课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余光中,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等
目录
《明清文学名作欣赏》
《外国诗歌名作欣赏》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外国小说名作欣赏》
《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
《外国散文戏剧名作欣赏》
《两汉文学名作欣赏》
《先秦文学名作欣赏》
《宋元文学名作欣赏》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作欣赏》
节选
《跟着名家读经典1:先秦文学名作欣赏》: 和古希腊长篇英雄史诗以叙事为主不同,中国早期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以抒情为主的道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抒情短章。但是,抒情和叙事本来就分不开。《诗经》几乎每一首又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寓情于事,涵情于物,这是中国早期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突出特征。而《诗经》中的有些篇章在叙事方面已比较成熟,其中,《卫风·氓》是叙事艺术较为成功的篇章之一。 《氓》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弃妇诗(《诗经-邶风·谷风》虽然也被认为是一首弃妇诗,但该篇写一女子因丈夫娶新人而受冷落,家庭地位降低,遂生怨谴之辞。夫妻尚未相弃,不能算是真正的弃妇诗),它主要描写一个结婚多年的妇人被丈夫无情抛弃的悲剧,揭示了当时妇女任人宰割屈从受辱的严酷现实,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诗歌以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诉说了一桩不幸的婚姻,展露女主人公悲苦激愤的内心世界。全诗分为六章,第一、二两章写恋爱订婚的过程,是全篇中纯粹叙事的章节。 首章写氓借贸丝之名,与女主人公谋划婚事。根据后面章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句来看,氓与女主人公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很有感情基础的。而“来即我谋”之“谋”,应是谋划婚事,而并非初识恋爱,两人的相识已有一段过程。因此,“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是写女子送氓回家,一路上谈话的内容都是婚事,而氓想早娶,却因无有良媒,女方父母尚未应允,以致氓以为女子思想不坚而生怨言。所以,女方为表明心迹,遂不顾父母之命,私下许诺婚期,“秋以为期”,是说今年秋天乃是我二人婚嫁之期。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女主人公对氓爱恋之深,二是这个女子公然违背父母之命,自定婚期,足见其很有主见和反抗精神。 第二章就叙事而言是全篇最为精彩的篇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种对有情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以及对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叙述,都十分自然质朴,毫不雕饰,它把一个纯情少女坠入爱河中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种描写很有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多情少女盛装登上村头的墙垛,向意中人居住的方向凝神眺望,这时候,她觉得片刻的时间也如同经年历月,是那么漫长。当她的视线所及还没有出现意中人的时候,她痛苦异常,不觉泪眼潸潸,“泣涕涟涟”了。可是,当氓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转悲为喜,喊着笑着,飞快地朝氓奔去,她完全沉浸在这种狂喜之中,仿佛这世界存在的只有他们两个。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诗歌叙述的语言虽然简练,却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即使是现代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能在简洁叙述中给人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是不可多得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迂。”男女双方虽是私订终身,但也并非视婚姻为儿戏,而是很认真地占卜了一番,在卦辞没有凶咎之言时,女子才最后答应婚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是,后来的婚变,男方的负心,自己的遭遗弃,说明“体无咎言”的占卜很值得怀疑,而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以后情节的发展恰与本章所叙形成鲜明的衬照。这种“以乐景写哀,愈倍增其哀”的艺术手法,为《诗经》之后的历代文学家们所借鉴。 第三章基本是插入记叙中的议论之辞,在全诗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正体现了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灵活性。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世间女子提出严肃的忠告:当一个女子豆蔻年华、花容月貌之时,她的确能够得到男子的爱恋,男女双方都会坠人情网。但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爱上一个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会日见平淡,而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则会日久弥深,以致不能自拔。这是世间男女对待爱情的不同心态。“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间的少女们啊,可千万不要和男子们厮混。这些语言虽不免过激,却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已婚女子在家庭中毫无经济地位,视丈夫为终生依靠,对婚姻感情的专一,就是对未来安稳的人生的把握。而丈夫拥有经济的主宰权,贫穷患难时还可以与糟糠之妻共命运,一旦富有,则生“淫欲”之念,娶新弃旧。因而在婚姻生活中,女子总是处于任人驱遣宰割的不幸地位。诗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是很有社会普遍性的。 第四、第五两章写婚后生活,叙事中兼及议论抒情。婚后的生活绝无婚前瞻想的甜蜜,“三岁食贫”的艰辛的物质生活,“夙兴夜寐”的无休止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都可以忍耐承受,只要夫妻谐和,甘苦与共,这些本也算不了什么。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为家庭、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价而人老珠黄之后,所得的报答却是丈夫的虐待和抛弃,这些才是使她心如死灰、对丈夫彻底失望的根本原因。她愤怒地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们婚姻没标准,都是反复无常的负心汉。过激的言辞饱含着对氓一类的负心汉的无情鞭挞。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亲兄弟们不仅不予同情,反而耻笑嘲弄。“诉说”本是人类排解痛苦忧闷心情的一种方式,是弱者无奈于命运的终极需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中的车夫,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在遭受失子之痛的打击后,四处寻求诉说对象的。本诗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丈夫虐待遗弃的婚变之后,同样有着这种心理需求。可亲兄弟尚且如此,还有谁愿意做她倾诉的听众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既然人情如纸,世态炎凉,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悯自怜中聊获慰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