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史学会
页数:311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ISBN:97878014229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萧”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相关资料
书摘 当然,华北的河北、山东诸地仍会有一些契丹族人的分布,其中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和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最为集中。如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金朝曾将遥落河和移马河的两个契丹猛安迁入两府。此外,还有在各地散居的契丹人,如永清县(今屑河北)、大兴县(今北京市区西南)、安肃(今河北徐水县)、霸州(今河北霸州市)等地都有契丹人。陕西的京兆(今西安市)和河东的太原(今太原市)等地也都有契丹移民。 金与辽一样,也都将许多奚族人编入军队,其中一部分南下中原与宋作战,或有留居中原者。如奚王后裔萧恭自江南追击宋军返回后任德州防御使,负责管辖滨州(今山东滨州市北)、棣州(今山东惠民县北)一带的奚人,二州成为金初奚军的重要屯驻地。另外,山西省诸地(时称山西、河东)也有奚人驻防。金廷还迫使部分奚人离开故乡,迁往东北诸地。如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奚人的六个猛安均已徙居咸平府(治今辽宁开原市北)、泰州(治今吉林洮安县东)等地。据《金史·食货志》载,由于“其地肥沃”,许多奚人在此务农,成为擅长耕作的农民,所以移民迁人后均“各安其居”。金末,蒙古军攻来,原奚人所居内蒙、辽西的一些府州南移,估计会有一些奚人随之南下中原。自金代以后,奚族名称渐不见于史籍,当已与当地的汉、契丹、女真等民族相融合。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金再次平定契丹人的起义。此后的十余年中,金廷又下令将相当部分的契丹族人迁入东北地区的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济州(治今吉林农安县)、利州治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信州(治今吉林省公主岭市境)等地,和女真人杂居。经过此次迁徙,今大兴安岭以东的内蒙和东北地区,成为契丹人在长城以外区域的主要分布地,其或为金朝放牧,或为金朝戍边。 而至金朝末年,当蒙古军横扫华北北部,金宜宗于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决意将都城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南京开封府。下诏“听民南渡”,河北、山西等华北北部人民开始大批迁入华北南部。由女真、契丹、奚等族人民组成的猛安谋克军户,是这次南迁移民的重要部分。 三、元代契丹族人的迁徙 当蒙古军队南下横扫金军之际,许多仇视金国的契丹人部族主动投附蒙古军。如居塞北北野山任奚部长的契丹人石抹也先(石抹即萧氏)主动北上投奔成吉思汗,为其献计攻金.其部并参加到中原各地的对金作战中。1212年,在东北的耶律留哥发动契丹人反金起事,数月聚众至10余万人,尽占辽东州郡。并置咸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萧”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目录
第一章 寻根探源
先秦时期的几个源头
唐宋间支脉的变易
辽代契丹诸族的萧姓
肖姓问题与少数民族
第二章 迁徙考略
先秦两汉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辽金元时期的契丹诸族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第三章 郡望大族
汉代大族与郡望
南朝兰陵萧氏大宗族
唐代家族与郡望
契丹族萧氏大家族
宋元明清郡望与家族
第四章 当代分布
中国大陆各地的萧氏族人
中国台湾省的萧氏族人
世界各地的萧氏足迹
人物篇
第一章 名人概述
古代汉族著名人物
契丹等少数民族人物
第二章 帝王后妃
南朝齐、梁开国帝
辽朝揽权执政的后妃
第三章 将相大臣
西汉与南朝
唐代五相
辽朝契丹族将领
宋与清代大臣将领
第四章 文化名士
南朝齐、梁皇室之文采
汉唐名儒术士
契丹族文化名人
宋至清代文人名士
人文篇
第一章 宗族形态
族内宗法礼治
族规家训览要
第二章 文化珍闻
家族礼仪辑录
宗教信仰汇类
善行与楹联
第三章 菁华神韵
为政清廉者
为政得民心者
为民请命公正办案者
富有人格意识者
第四章 文物古迹
先秦两汉时期
南朝齐、梁时期
契丹族萧氏有关文物
明清及近现代
文献篇
第一章 古代文献
萧氏源头资料
传记与碑铭
其他各类文献
第二章 家乘族谱
编撰源流、格式与存在问题
目录概貌
第三章 当代成果
人物素材资料
研究论著
节选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萧”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