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李保亮曹瑞林张亚梅
页数:160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160358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生产工艺入手,系统分析了镍铁 (锂) 渣粉的组 成与特性,介绍了其在碱性环境中的溶出特性以及镍铁 (锂) 渣粉 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
包括碱激发镍铁渣粉及碱激发镍铁渣 与矿渣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蒸汽养护对掺镍铁 (锂) 渣粉水泥基 材料水化产物、力学性能与耐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以及掺镍铁 渣粉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等。本书提出了镍铁渣粉活性的快速评价方 法,阐明了镍铁 (锂)渣粉在水泥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为混凝土 及相关专业
技术人员研究与应用镍铁 (锂) 渣粉等矿物掺和料提供 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深信本书的出版会推动镍铁 (锂)渣粉等工业固废在水泥混凝土 领域的进一步
研究、应用与发展,期待更多研究人员深耕新型固体废 物领域,开展更多原创工作,为我国建筑材料的绿色和低碳发展做出 贡献。
作者简介
李保亮,男,198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陵县人,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在水泥基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履历:2004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本科与硕士;2015年9月进入东南大学材料学院张亚梅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9年9月入职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973项目1项、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荣誉:曾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安监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7项科研奖励,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
曹瑞林,男,1991年3月生,中共党员,江苏海安人,工学博士,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至善博士后,江苏省首批卓越博士后,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青年委员,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会员,担任国际顶级期刊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Composites PartB-Engineering审稿人;从事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和水泥基材料的微结构表征等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东南大学前沿科学基金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和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3篇、EI收录论文2篇。
张亚梅,女,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江苏如皋人,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兼职教授,江苏省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南京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院长,东南大学“十佳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2015年),南京“科技顶尖专家聚集计划”入选人才;现为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3D打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再生混凝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专家委员和3D打印分会专家委员,RILEMRCATC副主席,fibTG3.10和fibcom.9委员等;担任国际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副主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应用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50多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建设科技一等奖等;主编及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等10余部。
目录
1.1 镍铁渣与锂渣的特性
1.2 镍铁渣与锂渣的研究现状
1.3 镍铁渣与锂渣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2 镍铁渣砂和镍铁渣粉的组成与性能
2.1 引言
2.2 镍铁冶炼工艺
2.3 镍铁渣砂的性能
2.4 镍铁渣粉的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镍铁渣粉在碱溶液中的溶出特性及其使用安全性
3.1 引言
3.2 镍铁渣的选择性溶出特性
3.3 镍铁渣的综合利用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镍铁渣粉在碱激发下的水化与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凝结时间
4.3 流动度
4.4 水化过程与产物
4.5 力学性能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碱激发镍铁渣部笤粉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力学性能与收缩性能
5.1 引言
5.2 凝结时间
5.3 水化产物
5.4 孔结构
5.5 力学性能
5.6 收缩特性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蒸养镍铁渣粉菜泥砂浆的水化产物与耐硫酸盐侵蚀性能
6.1 引言
6.2 水化产物
6.3 孔结构
6.4 力学性能
6.5 耐硫酸盐侵蚀性能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掺镍铁渣粉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
7.1 引言
7.2 孔结构
7.3 抗压强度
7.4 劈裂抗拉强度
7.5 静压弹性模量
7.6 干燥收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