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地上的庄稼

封面

作者:张少恩著

页数:293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470636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大地上的庄稼》是一本散文诗集,收录作者张少恩近年来发表于全国多家报刊、杂志的作品。全书共分七辑:一、用苦难之光赎回真理之身;二、大地上的庄稼恩重如山;三、每一朵花都有开天辟地之力;四、阳光的意图万物都领会;五、我与大地的梦想击掌;六、明月为光荣的秋天锦上添花;七、一盏灯火不断地向我发散人间的温暖。本书汇聚了作者20余年来孜孜不倦的创作成果,题材广阔,视觉新颖,个性鲜明,在体式和语言上都有异彩和异响,充满激情的抒发中流露出理性的光芒和高尚的品位。作者以饱满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新鲜而生动的词语描写和吟唱大地上的庄稼,感悟四季之美、人间之爱与故乡之情,赞美勤劳的人民、朴实的生活、饶美的风物,并透出坚持真理和信仰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少恩,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刋》《星星》《绿风》《草堂》《诗林》等全国百家文学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八百多篇。作品收入全国多家年度选本、诗歌研究资料文集。先后获营口市政府文学创作奖、营口市优秀作家奖、北京文学教育类期刊作品优秀奖、谷雨杯全国散文诗大奖赛优秀作品奖等若干奖项。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雄辩的青春》。

相关资料

大地上的庄稼》汇聚了作者20余年来孜孜不倦的创作成果,题材广阔,视觉新颖,个性鲜明,在体式和语言上都有异彩和异响,充满激情的抒发中流露出理性的光芒和高尚的品位。
——邹岳汉(中国首家《散文诗》创刊主编,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新诗百年编辑贡献奖获得者)

生长于大地,成熟于心灵。彼庄稼沉默无语,此“庄稼”却发出撞人心扉的声响。作者对词语重新洗牌,对苦难、庄稼、梦想、阳光、明月、灯火满怀感恩,对灵魂发出叩问。时而黄钟大吕,时而明月清风。谦卑与风骨在散文诗的异响中发出光亮。
——王幅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编审、散文诗作家、评论家)

很欣慰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能让我们读到像张少恩这样充满激情与隐忍、豪迈与细腻浑然一体的散文诗。更为欣慰的是,中国仍然有不少像张少恩这样纯粹的诗人,把世界作为诗的道场,在万象中独取颖异,细嗅生命的醇香。
这本散文诗集不仅是其中的每一章作品,甚至就连作者的“自序”都是诗,作者的灵魂紧贴着大地,紧贴着词语的灵魂。灵魂与灵魂在审美的星空携手翱翔,正如作者借蝴蝶的生态开悟诗人与词语的关系:“蝴蝶爱攀岩、冲顶,翻越天堑,对卓越的芳香痴迷。”作为诗人,他则怀抱着高迈的理想与勇气,在词语的旧山河中独辟蹊径,寻求“给词语插上翅膀,让词语连缀不相关的事物,穿越异质的世界,让它有丰富的阅历,深邃并丰饶。”
他选择以散文诗去刷新词语之传统的天空!
——灵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诗人)

他的诗句氤氲着生命的气息和情感的温度,如纯净的大海传递着辽远的广度,如金黄的麦穗摇曳出灵魂的慈悲,如沉静夜空的星辰闪烁着睿智的辉光。那厚植于泥土深处蓬勃的生命力和审视生活的激情从始至终都感染着我。在这个思想零碎化的时代,怀有精神根基对诗性虔诚信仰的诗人,秉持真诚的爱与思考,以多重的语言审美,给我们奏鸣自然与生活雄浑丰富的交响。
——孙晓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作者的文字,以向下观察的方式守望着悲悯。不是简单地对卑微者施以空洞的同情甚至呐喊式的情感赋予,而是用自己的“在”与“坚定”去示范一种正确的自我存在。恰如麦子、麦粒为粮,关乎人间的温饱;麦芒为精神,阳光一照,细小的锋利正是体内鼓荡着的剑气。

——周庆荣(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工作委员会主任、《星星·散文诗》刊名誉主编)

思情饱满,想象充沛,整体的文本呈现出了一种葱郁葳蕤的质感。每一个标题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既是提纯,也是概括,自然天道,澄怀味象。
大地上的庄稼透出泥土的情怀,人类永恒的福音。诗人身为农民的儿子,对乡村和庄稼爱得真挚而深沉,从扎实的生活和现实的场景中提取诗性文字,揭橥诸多忆想,以变幻的内涵,扩展了文本的思想容量,并葆有诸多新文体的杂糅,语言绵密与思想镜像相互映照。从整体的概念、风格、结构、人物、情节等来求证语境对文本的适用,这对于一位勤奋耕耘的诗家来说,是必要亦是必须拥有的写作经验。
——黄恩鹏(散文家、艺术评论家)

本书特色

山野之人,农民根脉。
城市寄居蟹,乡愁领受人。
文学的痴心汉,诗歌的朝圣者。

目录

用苦难之光赎回真理之身;
大地上的庄稼恩重如山;
每一朵花都有开天辟地之力;
阳光的意图万物都领会;
我与大地的梦想击掌;
明月为光荣的秋天锦上添花;
一盏灯火不断地向我发散人间的温暖。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地上的庄稼》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5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