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楹
页数:487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60794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8章。第一章空间形态与西江流域社会变迁;第二章西江流域文化因子的生成与文人迁岭的贡献;第三章“迁客过岭”与“骚人赴湘”:西江流域社会变迁的诗语表达;第四章文化、风物与文学:以迁岭文人生命意识为视角的研究;第五章从俗食蛙:迁岭文人南食书写的文化意义;第六章 传统下的个人才能: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第七章 诗歌表现的空间形态与文化传承的见证;第八章 文化性格的形成与西江流域社会变迁的体现。
作者简介
丁楹,江西于都人。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后。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攻方向。在《北京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齐鲁学刊》《文艺评论》《中国韵文学刊》《古典文学知识》《流寓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教材一部。曾获得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两项。
本书特色
迁岭文人在西江流域的文化活动,为当地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迹。人文遗迹与优美的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更加丰富完善了西江流域的文化环境并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变迁。本书从文学角度切入进行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考察,将迁岭文人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从历史的尘嚣中提炼出来,恢复他们鲜活真实的多重面相。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叙述的深化与地域文学研究的拓展
第二节 研究旨趣与方法:人与地的交融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内容:地域因缘与文学形态
第一章 空间形态与西江流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物证、人证:西江流域的表现空间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第二节 交通:西江流域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地域因缘
第三节 朝发轫于苍梧兮:诗歌创作地点与西江流域文化图景
第四节 “苍梧”意象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
第二章 西江流域文化因子的生成与迁岭文人的贡献
第一节 文教之始:虞翻讲学.、著述不倦
第二节 柳宗元、韩愈的寓岭生活与教育实践
第三节 黄公度流寓岭南的环境变化与文学活动
第三章 “迁客过岭”与“骚人赴湘”:西江流域社会变迁的诗语表达
第一节 沈、宋之流研练精切:格律诗的定型与沈、宋对西江风物的描写
第二节 迁岭文人对楚地文化的容纳和接受
第三节 “南渡”“北归”:“唐音”“宋调”转变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文化、风物与文学:以迁岭文人生命意识为视角的研究
第一节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西江流域社会变迁与迁岭文人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文人迁岭的历史价值
第三节 真善补过者:迁岭文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曲折历程
第五章 从俗食蛙:迂岭文人南食书写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手植黄柑二百株:柳宗元的南食书写
第二节 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曾巩对迁岭的哲学思考
第三节 以俗为雅:苏轼崇尚陶、柳的心理动因
第四节 饮食宴乐以俟机会:李光的饮食之乐
第五节 仁者寿:南食书写与养生意识的勃兴
第六章 传统下的个人才能: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
第一节 柳宗元、苏轼在政治才能方面对陶渊明的超越
第二节 苏轼迁岭的典范作用
第三节 黄庭坚文化性格形成的地域因缘
第四节 为粤开词家之祖:秦观流寓西江流域的文化贡献
第七章 诗歌表现的空间形态与文化传承的见证
第一节 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颜延之的开拓之功
第二节 宜人独桂林:文人吟咏与抒情空间的形成
第三节 矛盾心理的集中表现:以李商隐为个案的考察
第四节 文化记忆与地域认同:以范成大为个案的考察
第八章 文化性格的形成与西江流域社会变迁的体现
第一节 “豪杰可畏者”——柳宗元的豪杰之气
第二节 “人生随遇乐,已过犹脱屣”——李光的旷达之思
第三节 “不以入岭为难”——迁岭文人苦难意识的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叙述的深化与地域文学研究的拓展
第二节 研究旨趣与方法:人与地的交融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内容:地域因缘与文学形态
第一章 空间形态与西江流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物证、人证:西江流域的表现空间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第二节 交通:西江流域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地域因缘
第三节 朝发轫于苍梧兮:诗歌创作地点与西江流域文化图景
第四节 “苍梧”意象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
第二章 西江流域文化因子的生成与迁岭文人的贡献
第一节 文教之始:虞翻讲学.、著述不倦
第二节 柳宗元、韩愈的寓岭生活与教育实践
第三节 黄公度流寓岭南的环境变化与文学活动
第三章 “迁客过岭”与“骚人赴湘”:西江流域社会变迁的诗语表达
第一节 沈、宋之流研练精切:格律诗的定型与沈、宋对西江风物的描写
第二节 迁岭文人对楚地文化的容纳和接受
第三节 “南渡”“北归”:“唐音”“宋调”转变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文化、风物与文学:以迁岭文人生命意识为视角的研究
第一节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西江流域社会变迁与迁岭文人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文人迁岭的历史价值
第三节 真善补过者:迁岭文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曲折历程
第五章 从俗食蛙:迂岭文人南食书写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手植黄柑二百株:柳宗元的南食书写
第二节 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曾巩对迁岭的哲学思考
第三节 以俗为雅:苏轼崇尚陶、柳的心理动因
第四节 饮食宴乐以俟机会:李光的饮食之乐
第五节 仁者寿:南食书写与养生意识的勃兴
第六章 传统下的个人才能: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
第一节 柳宗元、苏轼在政治才能方面对陶渊明的超越
第二节 苏轼迁岭的典范作用
第三节 黄庭坚文化性格形成的地域因缘
第四节 为粤开词家之祖:秦观流寓西江流域的文化贡献
第七章 诗歌表现的空间形态与文化传承的见证
第一节 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颜延之的开拓之功
第二节 宜人独桂林:文人吟咏与抒情空间的形成
第三节 矛盾心理的集中表现:以李商隐为个案的考察
第四节 文化记忆与地域认同:以范成大为个案的考察
第八章 文化性格的形成与西江流域社会变迁的体现
第一节 “豪杰可畏者”——柳宗元的豪杰之气
第二节 “人生随遇乐,已过犹脱屣”——李光的旷达之思
第三节 “不以入岭为难”——迁岭文人苦难意识的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