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汪丽君 著
页数:313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1122318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西方当代建筑类型学理论及其设计方法为研究对象,宽泛地论证了这种学说的历史、文化和地域背景,把西方诸多带有类型学色彩的建筑师融为一体并加以分析比较,阐明建筑类型学的深刻含义及普遍的适应性,尤其是它对城市与建筑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理论及其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上的影响进行细致的梳理,探寻城市空间类型的选择和转换对保持城市形态的连续性和城市空间的秩序性的具体方法,并对其表现特征和美学价值进行深入解析,以期发掘它在建筑形态构成上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联系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筑设计创作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的新思路,从而引导他们树立理性思考的设计观念,以推动整体设计水平的提升。本教材配有部分课件PPT,可加教师QQ群523606599下载。
作者简介
汪丽君,女,生于1974.10,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一级注册建筑师。1992年本科进入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2003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师从 院士彭一刚教授,长期关注建筑类型学理论及其在地域建筑、历史环境再生与城市公共空间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2010年至2011年作为 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曾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LJVa)建筑学院进行以历史环境“再生”为目标的城市形态研究。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撰写的《建筑类型学》一书2011年1月作为 “十一五”教材出版,2017年又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三五”教材出版计划,深受建筑学术界的好评,推动了 的建筑类型学理论研究及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曾先后获得多次重要奖项:2002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3年获 勘察设计二等奖;2004年获建设部城乡建设 勘察设计二等奖;2004年获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 奖;2005年获全国第十一届 工程设计银质奖;2009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2013年获河北省 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7获天津市 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8年获天津市“海河杯” 勘察设计三等奖,2018年获全国 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翻译出版多部国外理论著作:《世界建筑史丛书》中的《罗马风建筑》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建筑学及相关学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建筑、景观和记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还担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第八分册中“地域性建筑”专题主编的工作。
目录
绪论 研究问题说明
上篇:理论篇
第1章 来自理性世界的思考
第2章 内在的秩序
第3章 自然的启示
中篇:解析篇
第4章 以类型从事建构
第5章 场所意义的生成
第6章 人文·场所·记忆
第7章 设计思想中的形式
下篇:本土篇
第8章 表现与再现
第9章 回归与超越
再版跋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