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研究

封面

作者:段磊,

页数:264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225217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宪法学角度对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及其对我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价值做出精细化评估,着眼于宪法论域映射的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的法理定位问题,运用宪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形成一套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法理定位策略体系。除绪论外,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面向。第二部分因循第一部分形成的研究框架,分别从背景、历史和两岸三个面向出发,对涉及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的若干重要地理论与现实问题加以讨论。第三部分注重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之形成与应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段磊,陕西西安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讲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中国法学会部级涉台专项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0批面上资助(一等)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第11批特别资助课题等科研项目,出版涉台学术专著四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相关成果三次获得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

相关资料

18 世纪中叶, 适值清朝乾隆年间,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中 国这块具有古老文明史的土地上出现, 而国家仍处于封建王朝的 桎梏之下。 就在如此历史背景下, 产生了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 伟大现实主义小说, 即曹雪芹的 《 红楼梦》。 二百多年来, 《 红楼 梦》 中的宝、 黛爱情故事曾使无数男女青年痴醉; 其很好的艺术 性和所展示的历史文化风貌不仅赢得了本土多层次的广泛读者, 甚至还倾倒了海外的许多读者。 一般说来, 人们往往是将之作为 历史与人生教科书来读的。 除文学家而外, 许多人文科学、 社会 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 学者, 均以其独有的慧眼从书中 发现一些与本领域相关的有用信息。 多视点的研究, 让人们益感 作者知识的渊博、 艺术的成功, 已有形成 “ 红学” 之势。 这些, 当然不是一般读者所能体验到的。
写至此, 或有读者会问, 一部讲典当史的专书怎么开篇竟说 起 《 红楼梦》 来了? 岂非咄咄怪事。 其实, 并不怪哉。 笔者少年 时代亦曾为红楼故事所倾倒, 而今作为从文化史角度考察、 研究 中国典当史的学者, 则尤其注意书中有关贵族生活与典当业关系 的情节, 以及由此展示的社会生活风貌。 当然, 这也使我格外增加几分对曹氏这位大手笔的钦佩。 毋庸讳言, 我如此开篇的意向, 是在于期望读这本小书者, 不至于翻开首页就陷于传统史书 所推崇的那种 “ 庄严” 却枯燥沉闷的风格气氛之中, 试图在紧密 围绕正题又不浪费笔墨的情况下, 略增一点活泼情趣。 其情趣, 则在于一般读者往往沉湎于人情故事之际所忽略之处。
旧时民间流传有这么两句俗语, 一说 “ 当当抵当当还在”, 一说 “ 当当取当当抵当” , 体现了典当者出入当铺时的基本心 态。 按其字面的意思, 大致是说, 为调剂缓急或一时拮据而典 当, 尽管有所耗费, 但当本还在。 典当业主们也借当户这种心态 来招徕生意, 旧时当铺门面的楹联即可为证。 试看下例:
以其所有, 易其所无, 四海之内, 万物皆备于我;
或曰取之, 或曰勿取, 三年无改, 一介不以与人。
缓急人常有;权衡我岂无。
攘攘熙熙, 有无相济; 生生息息, 尔我平安

本书特色

《中国典当史》是中国第一部典当史专著,原于1993年初版,在海内外相关学术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反响,不仅引用、摘转率颇高,也屡遭盗版。《中国典当史》基本内容由中国典当史说和中国典当史论两大部分组成,从《红楼梦》的”当事”说起,分别考察了中国典当的源流、典当行事与典当文化、典当类型、典当设施、典当招幌、经营管理、当字、当票与隐语行话、行规与行会、其他行业习俗,以及典当与佛教文化、典当与政治生活、典当与社会生活、典当与社会风尚、文学艺术中的典当等。《中国典当史》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颇具个性特点,可供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及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问题意识与理论面向
第一节从“中华民国”到“中华民国宪法”:问题意识的
提出与转换
一、问题基点:政治学视阈中的“中华民国”问题
二、问题意识的转换:必要性、可行性与实现路径
三、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意识之展开
第二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理论面向的释出
一、两岸主权争议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二、宪制史的发展变迁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三、两岸关系现状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的论证结构
一、主权面向构成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研究的背景与前提
二、历史面向构成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研究的纵向视角
三、两岸面向构成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研究的横向视角
第二章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主权面向
第一节两岸主权争议:实践面的解析
一、大陆方面对两岸主权关系的政策叙述的历程演变
二、台湾方面对两岸主权关系的政策叙述的历程演变
三、两岸各自政策叙述中“一个中国”因素之比较
第二节两岸主权争议:理论面的困境与挑战
一、“一个中国”框架的主权意涵:逻辑构成与内在偏差
二、“主权分裂论”的挑战:发端背景与理论形态
三、“主权重叠论”的迷雾: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主权背景的再确认
一、两岸主权争议的风险应对:实践与理论面的分析
二、作为两岸主权争议“临时平衡点”的“九二共识”:历史
回顾与发展趋向
三、缓和两岸“主权争议”的策略路径:从争议焦点到
“去主权化”
第四节“治权”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问题
一、“治权”概念史研究
二、两岸对“治权”及相关概念的应用之比较
三、“治权”概念不适用于解决“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问题
第三章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历史面向
第一节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国宪法》之制定与
废除(1945—1949)
一、1945年政协会议:《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宪缘起
二、1946年“制宪国大”的召开与《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三、国共内战的爆发与《中华民国宪法》在大陆的废止
第二节1949年后“中华民国宪法”的历史定位研究
一、1949年后“中华民国宪法”历史定位的分析逻辑与分析工具
二、事实分析:《共同纲领》的制定及其宪政意义
三、理论建构:内战的中止与政治决断实效性的“外力阻却”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政改革”与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
定位问题的蜕变
一、“宪政改革”前“中华民国宪法”在台湾地区的变迁
二、“宪政改革”的展开及其对“中华民国宪法”的影响
三、“宪政改革”的“法统”意义及其对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
问题之影响
第四章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的两岸面向
第一节“中华民国宪法”的维护一个中国框架
功能之考察
一、台湾地区现行“宪法”文本规范的“一中性”分析
二、台湾地区现行“宪法”“一中性”的“二律背反”及其
演变逻辑
三、运用台湾地区现行“宪法”“一中性”资源的必要性、可行性与
应用策略
第二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在岛内的政治功能之考察
一、作为“政治根本法”的“中华民国宪法”
二、作为“权利保障法”的“中华民国宪法”
三、作为“认同整合法”的“中华民国宪法”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的两岸交往中的功能之考察
一、政治对立下的两岸交往:历史与现状
二、两岸“先经后政”交往模式下被搁置和掩盖的“中华民国宪法”
问题
三、作为两岸交往中“待解决问题”的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
现状与展望
第五章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形成与应用
第一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定位策略的基本思路及其内涵
一、认识论基础:两岸主权统一与政治对立条件下的认知
二、方法论建构:适用范围与适用方法的精细化构建
三、本体论界定:理论描述下法理定位策略的提出与展开
第二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的可实现性论证
一、政治与法律风险及其回应
二、可接受性及其提升方式
第三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其他模式之比较
一、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一中三宪”模式
二、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中国台湾地区基本法”
模式
三、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宪制-治理”模式
第四节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策略与两岸政治关系
发展
一、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与 “一个中国”法理共识的形成
二、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与两岸“国家认同”的整合
三、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与“一国两制”在台湾地区具体
实现形式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法理定位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4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