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玮 主编
页数:26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02323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文艺评论版2022年度文艺评论集萃,从将近200篇作品中细选知名评论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及活跃报章评论员的评论佳作、力作44篇。其中,既涉及对于文化发展、文艺创作、文化趋势的前沿追踪、深度解读、思考把脉,也有站在阶段性评论史维度上的年度文艺大类盘点评论,有坚持直言快语、锐评风格的现象批评,更有快、热、短、准的作品快评,能够比较准确地通过评论这面镜子,反映中国影视剧、文坛、舞台、展陈、文创等领域2022年度的热点内容。书名“响亮的张望”略文艺地点出评论的两个属性:发声、客观。
作者简介
黄玮,主任编辑,现任解放日报《朝花周刊》主编。曾参与编撰《激荡:文化讲坛实录》《树什么都知道》等书籍,为上海市宣传画册配文。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复旦中文硕士研究生毕业,所写论文《越剧音韵研究》曾获奖。
本书特色
发声、客观,2022年文艺评论家们耕耘成果令人夺目的呈现本书共收集2022年度《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文艺评论版的评论文章共44篇,每篇文章语言精练,主题集中,紧扣住一个当代文艺热点,不入流俗,不带先见,展现每一位作者真诚客观的观点。本书涉及的领域多元丰富,从传统的文学、戏剧,到影视作品,再到最前沿的元宇宙,文艺作品百花齐放,评论文章各陈其见,有鼓励肯定,亦有潜心反思。读者可从这些评论文章中纵观2022年度文艺作品的整体面貌,更可以此为引,对当下中国文艺作品的优势与不足、现状与前景进行深入考察与反思。
目录
1不只是一阵风
艺术创作,成也技术败也技术? /汪涌豪
用文字“直播”时代的种种风景 /丁晓原
在现实的大山里,看浩瀚的太空 /王德领
让越剧更越剧 /罗怀臻
中国故事:如何挖掘、提炼和塑造 /金涛
新兴文学需有对话性和行动性的评论 /李玮
当代小剧场戏曲创演的三重路径 /胡晓军
中国电影民族化品格书写,越现实越温暖 /潘汝
国风的火,不只是一阵风 /张富坚
元宇宙新体验培育创新生态模式路宽且长 /宣学君李毅
中国网络剧的逻辑与创新 /欧阳月姣
当代语境下的博物馆“中国叙事” /诸诣
剧本杀电影与剧本杀的双向奔赴 /郭梅
2绝妙的隐喻
重塑经典,可以是“有本”之“新木” /仲呈祥
从《申声入耳》到声声入心 /王小鹰
为“大连环画”创作指明前行的方向 /汪涌豪
小说《千里江山图》,先锋的“转型” /王纪人
望远镜是个绝妙隐喻 /孙惠柱
刻画信仰与精神的胜利 /龚金平
《狙击手》的稳准狠新,构建“微观传奇” /程波
《白蛇》:在芭蕾世界探索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方家骏
走向对中华文化之“神”的表达 /朱恬骅
《橘颂》:只表达不彰显 /韩浩月
跨一步皆是创造,塑一形总是艰辛 /沈嘉熠
美的凝固与流转都是城市美育功能的实现 /吴心怡
《梨园》的交响化与当代性 /彭菲
有烟火气的善,是《人世间》温情的价值选择 /李佳
舞台剧《觉醒年代》:互文叙事中追问价值 /廖夏璇
画面喷薄而出,超越故事的庸常 /任明
纪录片《中国》提供观照传统的另一视角 /黄轶
3 带着地心引力
理论要顶天,批评需落地 /李建强
热搜“虚火”,“脱水”工程仍在路上 /李愚
中国画发展,功夫在画外? /徐建融
电影如何突破“视听”迷思 /龚金平
编剧“海报署名权”,不是小事 /韩浩月
欣赏慢慢生长的青苔,是一种智慧 /程流
“手作”匠人,是对文学态度的别样坚守 /杜浩
创新不是割蕉加梅,而是与虎添翼 /兔美
AI绘画了,艺术还能“直戳人心”吗 /郑秉今
综艺尽头,是等待真正的“大咖” /周倩雯何渊吟
在轻盈时,喜剧也应带着地心引力 /曾于里
经典重拍可增可减,得当与否决定观众认可度的高低 /赵琦
娱乐圈呼唤文化人,是娱乐至死的反噬 /从易
用时代眼光,发现传统文化更多打开方式 /赵畅
艺术创作,成也技术败也技术? /汪涌豪
用文字“直播”时代的种种风景 /丁晓原
在现实的大山里,看浩瀚的太空 /王德领
让越剧更越剧 /罗怀臻
中国故事:如何挖掘、提炼和塑造 /金涛
新兴文学需有对话性和行动性的评论 /李玮
当代小剧场戏曲创演的三重路径 /胡晓军
中国电影民族化品格书写,越现实越温暖 /潘汝
国风的火,不只是一阵风 /张富坚
元宇宙新体验培育创新生态模式路宽且长 /宣学君李毅
中国网络剧的逻辑与创新 /欧阳月姣
当代语境下的博物馆“中国叙事” /诸诣
剧本杀电影与剧本杀的双向奔赴 /郭梅
2绝妙的隐喻
重塑经典,可以是“有本”之“新木” /仲呈祥
从《申声入耳》到声声入心 /王小鹰
为“大连环画”创作指明前行的方向 /汪涌豪
小说《千里江山图》,先锋的“转型” /王纪人
望远镜是个绝妙隐喻 /孙惠柱
刻画信仰与精神的胜利 /龚金平
《狙击手》的稳准狠新,构建“微观传奇” /程波
《白蛇》:在芭蕾世界探索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方家骏
走向对中华文化之“神”的表达 /朱恬骅
《橘颂》:只表达不彰显 /韩浩月
跨一步皆是创造,塑一形总是艰辛 /沈嘉熠
美的凝固与流转都是城市美育功能的实现 /吴心怡
《梨园》的交响化与当代性 /彭菲
有烟火气的善,是《人世间》温情的价值选择 /李佳
舞台剧《觉醒年代》:互文叙事中追问价值 /廖夏璇
画面喷薄而出,超越故事的庸常 /任明
纪录片《中国》提供观照传统的另一视角 /黄轶
3 带着地心引力
理论要顶天,批评需落地 /李建强
热搜“虚火”,“脱水”工程仍在路上 /李愚
中国画发展,功夫在画外? /徐建融
电影如何突破“视听”迷思 /龚金平
编剧“海报署名权”,不是小事 /韩浩月
欣赏慢慢生长的青苔,是一种智慧 /程流
“手作”匠人,是对文学态度的别样坚守 /杜浩
创新不是割蕉加梅,而是与虎添翼 /兔美
AI绘画了,艺术还能“直戳人心”吗 /郑秉今
综艺尽头,是等待真正的“大咖” /周倩雯何渊吟
在轻盈时,喜剧也应带着地心引力 /曾于里
经典重拍可增可减,得当与否决定观众认可度的高低 /赵琦
娱乐圈呼唤文化人,是娱乐至死的反噬 /从易
用时代眼光,发现传统文化更多打开方式 /赵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