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
页数:37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02241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刘锡诚先生的学术经历贯穿民间文艺学发展史,他始终紧跟时代前沿,旁涉多个领域,强调跨学科的整体研究,其研究具有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体现出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本书是刘先生的访谈口述,由8篇访谈组成,围绕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学的经历,以具有影响力的大事件为标志,系统地展示了刘先生在民间文学方面做出的重要成就,并由此为读者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的成长之路。
作者简介
刘锡诚,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任书记处常务书记、驻会副主席兼党的领导小组组长(分党组书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等期刊主编,并承担过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刘先生不仅领导民协在民间文艺学领域做了大量学科理论和实践上的拓荒工作,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文学评论、民间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孜孜以求,做出了突出理论贡献,先后获文化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特殊贡献个人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成就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特别贡献奖及第14届山花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奖等荣誉称号。
本书特色
关于我国民间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口述史
记录与整理刘锡诚的民间文学研究经历及重要学术思考,回顾我国民间文学学科的风雨历程
目录
一、小小农民(1935—1953 年)
二、北大学生(1953—1957 年)
三、文艺工作者(1957—1977 年)
四、文学编辑与评论家(1977—1983 年)
五、主持民研会工作(1983—1989 年)
六、民间文艺学家(1989 年以来)
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
一、我与民间文学的不解之缘
二、整体研究与民间文艺学
三、“三套集成”始末
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一、阐述性质定位,促成工作走上正轨
二、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
三、组织建立编委班子和总编委会办公室
四、资料的编辑出版和保存
我所经历的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
一、成为学者
二、峨眉山会议:开启中外民间文学学术交流先声
三、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调查缘起
四、在三江做田野作业
五、调查后续
我的民间文学学术编撰小史
一、在民研会的初期阶段
二、编《民间文学》杂志始末
三、编辑《民间文学论坛》
四、退休之后
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抢救中国民间文化
二、“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三、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四、我的“非遗”理论探索
五、“非遗”需要分类保护
六、如何认识“非遗”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七、“非遗”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八、“非遗”的数字化采录
九、“非遗”保护成败在于核心技艺和 价值是否得到完整保护
十、让每个学生掌握“非遗”知识是国之大计
我是怎样研究原始艺术的——兼谈艺术人类学
一、《中国原始艺术》的写作
二、象征研究与《中国象征辞典》的编辑
三、艺术人类学在“非遗”保护中的作为
四、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构建
21 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
一、民间文学要回归文学
二、“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研究
三、应恢复民间文学的二级学科地位
附录:刘锡诚简介
编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