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
页数:1104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234035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作者简介
本书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该中心隶属于北京市旅游局,主要承担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挖掘、抢救、保护等事务性工作,开展相关交流合作;承担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开展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促进、培训、表彰等工作。
本书特色
1.古琴是一座高山,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凌其顶;古琴是一个深潭,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探其底。正因为古琴它无限的高,无限的深,没有一个人知道那绝处是什么样的一种盛况,是什么样的一种奇景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因此,一代代琴人前赴后继地跋涉了数千年。
2.在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中,神巫戴羽、饰羽被认为是与天神对话的重要渠道与形制。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中,羽饰文化及其审美思想一直延续,并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从未中断且日渐兴盛起来,成为宫廷服饰不可或缺的重要工艺,更成了王权与尊贵的象征。“点翠”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装饰工序,是中国羽饰文明与装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美学思想与色彩诠释。
3.旗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是中华民国时期最普遍的女子服装。但是这样美丽的服饰,在时代演进中,也几经波折。如今随着中国文化、国潮风的兴盛,旗袍之美也随之灿烂辉煌起来。
4.昔时有“南有广彩,北有京彩”之称。言其影响之大,宠爱之众,价格之贵,技艺之高超。京彩瓷始于康熙,盛于雍正及乾隆时期。清末随着官窑瓷器流入市场,为了满足人们好古赏旧、日用和其他特殊需要,京彩瓷也开始烧制各种逼真的前朝经典瓷器,这些瓷器胎质、釉色、画面精细度堪比官窑。京彩瓷纹饰多样,以人物、花鸟、走兽、山水、福禄寿喜等吉祥图纹为主,满足了社会各层面的不同需求。现京彩瓷以古彩、粉彩、新彩、珐琅彩等技法为主。古彩作品线条刚劲有力、形象概括夸张,极具民间艺术风格;粉彩则是在古彩基础上运用国画技法发展而来,颜色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丽,画工细腻工整,形象生动逼真;新彩色彩纯正鲜艳;珐琅彩色彩凝厚、鲜亮,有油画效果。
5.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玩具有着特殊的地位,被称作“耍货儿”。作为老北京传统玩具之一的绒布玩具,起源于17世纪入关以前的清朝军队之中,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那时,军队的士兵们为了缓解思乡之苦,便会用手边的材料制作些小玩意儿聊以慰藉。形成了以马上生活为主要题材的绒布工艺。清军入关后,满族八旗子弟们无须再征战沙场,在京城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而曾经的这些用绒布制成的小玩意儿,又成为了他们怀念军旅岁月的一种代表,在亲友显贵之间流传开来。后来,清廷没落,满汉融合,绒布工艺流入民间,还在原来以马、骆驼等为代表的造型基础上,多了一些具有汉族传统特色、有着吉祥寓意的造型,颇受老百姓的欢迎。
目录
第一章 少年习乐 琵琶如昼沉琴如夜 / 001
第二章 青年从军 军艺慰问遍访南北 / 019
第三章 拜师王迪 琴艺之外玉心不惑 / 037
第四章 泠泠七弦 习技成艺由学入道 / 053
第五章 投身乐教 前人照我我照后来 / 091
第六章 中国琴会 琴书雅集代代相传 / 121
第七章 四海演出 以琴结友知音无界 / 129
第八章 由琴成书 寄言广意为弦为砚 / 143
第九章 人生如琴 物有盛衰而此无变 / 179
附 录
附录一 杨青大事年表 / 194
附录二 杨青的代表性著作 / 206
参考文献 / 217
后 记 / 218
北京点翠
第一章 点翠含意 翡翠非石源于饰羽 / 001
第二章 刀笔翠华 以点为技捻翠之毫 / 027
第三章 坚守初心 道虽歧行来路路平 / 055
第四章 匠心儒意 故件情深重赋青华 / 075
第五章 翠羽攒冠 以技复原国之珍宝 / 103
第六章 凤毛济美 技法传承中的思量 / 119
第七章 不惧偏见 持之以恒拨云见日 / 151
第八章 大美东方 文化传承重于金玉 / 181
附 录 肖氏点翠三代传承人大事年表 / 204
参考文献 / 206
后 记 / 215
京式旗袍
第一章 京式旗袍 满汉融合服之大观 / 001
第二章 自幼浸润 学艺缘于爱慕旖服 / 029
第三章 掌技之外 重视为师为衣为人 / 059
第四章 不忘初心 三修制衣精进技艺 / 071
第五章 让美成型 千丝就片布纫万衣 / 111
第六章 传承制衣 绵延旗袍灿烂文化 / 171
附 录
附录一 李侃大事年表 / 222
附录二 京式旗袍纹样使用参考表 / 223
参考文献 / 226
后 记 / 228
北京仿古瓷
第一章 北有京彩 摹画记忆仿古气韵 / 001
第二章 仿形琢器 瓷成天下名动京华 / 013
第三章 少时开蒙 半生求学匠心渐成 / 043
第四章 技艺流程 彩瓷候火笔下生花 / 115
第五章 活水入源 瓷罂融新胜玉为缸 / 139
附 录
附录一 白莉大事年表 / 168
附录二 京彩瓷传承谱系 / 170
附录三 白莉的国礼作品 / 172
附录四 五大彩别简介 / 179
参考文献 / 181
后 记 / 182
绒布唐工艺
第一章 玩意溯源 泥木布载清史兴衰 / 001
第二章 绵延百年 世代相传挚爱为本 / 009
第三章 决心接手 殚精竭虑立命传技 / 047
第四章 玩意制作 由粗渐精从朴至巧 / 117
第五章 奇巧玩意 尽显满汉文化交融 / 149
第六章 满心期待 衣钵相传师徒一心 / 175
附 录
附录一 唐玉婕大事年表 / 186
附录二 绒布唐工艺传承谱系 / 187
参考文献 / 188
后 记 / 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