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果 著
页数:2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102610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统领,立足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从“传统”到“网络”的历史性转型,紧扣本质与规律的内在关联,在整体解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转化,系统论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网络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化生产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应用法则。
作者简介
杨果,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法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主持纵向的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7项、横向的咨询服务类课题2项;合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等3部,合编《中国网络文化发展二十年(1994—2014)研究成果编》等3部,参编6卷本丛书“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高等教育》等报刊发表CSSCI 来源期刊论文9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曾获省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2021年首届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团队)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知理路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本质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本质
第四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本质
第五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整体解读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转化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实践转化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中孕育、创生和发展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技术状况的规律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经济状况的规律
第四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政治状况的规律
第五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文化状况的规律
第五章 网络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施教主体与受教客体的双向对象化律
第二节 网络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共轭律
第三节 网络人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整体优化律
第六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化生产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网络化生产与网络化传播的有机融合律
第二节 网络化生产与网络化引导的同时并举律
第三节 网络化生产与网络化接受的依中致和律
第七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应用法则
第一节 筑牢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屏障
第二节 促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
第三节 统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形式
第四节 用好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引导的负面清单
第五节 促进理论人与实践人的双向转化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知理路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本质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本质
第四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本质
第五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整体解读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转化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实践转化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中孕育、创生和发展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技术状况的规律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经济状况的规律
第四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政治状况的规律
第五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文化状况的规律
第五章 网络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施教主体与受教客体的双向对象化律
第二节 网络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共轭律
第三节 网络人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整体优化律
第六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化生产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网络化生产与网络化传播的有机融合律
第二节 网络化生产与网络化引导的同时并举律
第三节 网络化生产与网络化接受的依中致和律
第七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应用法则
第一节 筑牢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屏障
第二节 促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
第三节 统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形式
第四节 用好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引导的负面清单
第五节 促进理论人与实践人的双向转化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