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古代文学史(1)

封面

作者:郭预衡

页数:295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325237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为国家教委七五规划中的文科教材,与之配套并出者,尚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BR>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共有四卷,始于先秦,迄于清代中期。 <BR>

本册为第一卷,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为国家教委七五规划中的文科教材,与之配套并出者,尚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 <BR>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共有四卷,始于先秦,迄于清代中期。 <BR>

本册为第一卷,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目录 <BR>

编写说明 <BR>

序言 <BR>

第一编 先秦文学 <BR>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BR>

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BR>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BR>

一 发愤著书的传统

二 忧国忧民的传统

三 放言无惮的传统

四 深于取象的传统

第二章 神话 <BR>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BR>

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BR>

一 自然神话

二 创世神话

三 英雄神话

四 传奇神话

第三节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 <BR>

第三章 《诗经》 <BR>

第一节 《诗经》概说 <BR>

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BR>

一 周民族的史诗

二 颂歌与怨刺诗

三 婚恋诗

四 农事诗

五 征役诗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BR>

一 直抒胸臆的特色

二 赋、比、兴的手法

三 语言的声律节奏

第四章 史家之文 <BR>

第一节 《尚书》、《逸周书》 <BR>

一 《尚书》

二 《逸周书》

第二节 《春秋》 <BR>

第三节 《国语》 <BR>

第四节 《左传》 <BR>

第五节 《战国策》 <BR>

第五章 诸子之文 <BR>

第一节 《论语》、《墨子》 <BR>

一 《论语》

二 《墨子》

第二节 《老子》、《庄子》 <BR>

一 《老子》

二 《庄子》

第三节 《孟子》、《荀子》 <BR>

一 《孟子》

二 《荀子》

第四节 《韩非子》、《吕氏春秋》 <BR>

一 《韩非子》

二 《吕氏春秋》

第五节 《晏子春秋》及其他 <BR>

一 《晏子春秋》

二 其他诸子

第六章 “楚辞”与屈原 <BR>

第一节 楚文化与“楚辞” <BR>

第二节 屈原和《离骚》 <BR>

一 伟大诗人屈原

二 不朽杰作《离骚》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BR>

一 《九歌》

二 《九章》

三 《天问》

四 《招魂》

第四节 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 <BR>

第二编 秦汉文学 <BR>

第一章 秦汉文学总论 <BR>

第二章 秦统一后的文学 <BR>

第一节 秦文学的历史土壤及特征 <BR>

第二节 刻石之文 <BR>

第三节 诏令奏议之文 <BR>

第三章 汉代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 <BR>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发展概说 <BR>

一 西汉鸿文

二 经学文风

三 复古文风

四 复古文风的新变

五 汉末清议之文

六 汉代其他散文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 <BR>

一 司马迁的生平

二 《史记》的体制

三 “史家之绝唱”

四 “无韵之《离骚》”

五 《史记》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BR>

一 班固的生平与思想

二 《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第四章 汉代赋体文学 <BR>

第一节 赋体名称的来源 <BR>

第二节 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 <BR>

一 汉初骚体赋

二 骚赋变体

三 骚赋的规范化

第三节 汉代散体赋 <BR>

一 散体赋的文体因素

二 散体赋的兴起与流变

三 散体赋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BR>

第五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BR>

第一节 汉代乐府民歌 <BR>

一 乐府民歌的分类

二 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三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四 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史地位

第二节 汉代文人诗歌 <BR>

一 庙堂诗歌

二 楚歌诗

三 四言诗与杂言诗

四 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BR>

一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二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古代文学史(1)》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