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枫
页数:227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8025676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感悟:南怀瑾讲人生修养》收录的是南怀瑾先生在不同时期关于学佛、修行、参禅等佛学方面的语录。但本书不是对南先生佛学语录的一种简单收集,而是以南先生的语录为引,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其中的佛学思想,领受佛学智慧。同时,并以此延伸开去,对相关的社会、人生、人性与佛性等问题做出另一种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及在书中充满了诸多探讨性的扣问。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获得一个全新的感受,并对佛学有一个积极的认识,从而通过学佛提高自身修养与人生的境界。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
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富有学养的大师。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研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等国学经典,以自己的博学和传奇经历实践着他对于儒、释、道的理解。
★南怀瑾先生对佛教深有研究,解读了众多的佛学典籍,他不但从中获得了身心的修养,同时对于人的灵魂境界也有极大领悟,他说:“社会需要佛学,需要这样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修习佛学,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看清自己,认清现实,并从现实中求得心灵的启迪,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真正修习佛学的人,完全是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作用下,抱着修心修身的态度,才走进佛学,走进佛教,从而在领悟博大精深的佛理之后,而使自己在人生的境界上再一次获得提升以及加深对生命本真的理解和把握。
★南怀瑾先生还如是说:“真正修习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也不是叫你去迷信,而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大解脱。一切事物,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也就是说,学佛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面对世界的一切,安顿好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智慧,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做到轻松自然,事来则应,事过之后不要再耿耿于怀。
目录
人做不好,学佛也没用
先忧自己,再忧天下
修炼忍辱的功夫
第一个要学会谦虚
“不识本性,学法无益”
真付出是无私,没有对立
完善道德,才能实现自我
••
第二章 佛眼看人生,其实很简单
积极心态学佛,才会受益
修行,一生的功课
真诚活着最有力量
毁誉不惊,定力自守
缘聚缘散,任其自然
人生真谛,寓于平淡
只有经历过,才算真懂得
行善惜福,才能得善果
第三章 修心养性,端正人生姿态
自重者,人恒敬之
骗人就是骗己
放低姿态,才是真正的尊贵
言行、知行合一,增长智慧
不以貌取人,关注内在本质
自以为是的人最难度
••
第四章 积极精进,有作为的人生
别想太多,只管做去
知识的最高境界是无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
专心致志,静待机遇
保持清醒,不被他人捧坏
满怀希望,精进不已
“做到平凡,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第五章 纷扰俗世,修养生存智慧
“把眼前路留宽一点,让后来人走走”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是非皆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做人做事要留点遗憾”
“少妨碍他人,就是最好的道德”
化解仇怨,征服人心
第六章 烦恼人生,通达自会解脱
欲望太盛,做人难刚强
贪婪是一种毒药
不愁不怨,烦恼自解
要明白高处不胜寒
万事随缘,随遇而安
第七章 境由心造,快乐源自内心
少动心念,自然自在
法天效地,心宽得乐
心中无“我”,行善得乐
拈花一笑,放松自己
默默无闻未必不幸福
最佳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南怀瑾选集-南怀瑾讲演录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第十二卷-[典藏版]-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3/20131116/B587789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