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罗志祥 著
页数:206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72398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诠释学和比较哲学为理论指导,运用诠释学的相关概念,如“本土化”“文本互读”“诠释循环”“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从花之安对儒学诠释的取向与内涵、儒学文本诠释的方法论,以及儒学的“天伦”“地伦”“人伦”层面来进行“以经解经”,为研究晚清来华汉学家对儒学的认知态度、诠释方法、关联判断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案例,为文明对话研究提供一个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的研究个案。花之安对儒学的诠释是一种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书研究能为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对话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罗志祥,男,出生于1982年12月,湖北仙桃人,荆楚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跨文化语言教育与交际研究所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荆门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荆楚理工学院科研项目1项,2023年在研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篇 (含2篇CSSCI),出版专著1部。2023年获评“首批荆门市青年优秀社科人才”称号。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花之安著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花之安来华与著述
二、花之安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汉学家论儒学
第一节 “他者”诠释
一、明末到清末汉学家眼中儒学形象变化
二、晚清汉学家儒学态度之争
第二节 花之安论儒学的深层性问题
一、花之安对缪勒相关论题的回应
二、儒学的宗教性
第三节 花之安论儒学与儒教
一、明末到清末汉学家儒教之辩
二、花之安论儒教
第二章 花之安儒学诠释的建构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的发展
一、诠释学与释经学
二、普遍诠释学
第二节 花之安儒学诠释的二重维度
一、花之安儒学诠释的取向
二、花之安儒学诠释的内涵
第三节 花之安儒学文本诠释方法论
一、诠释学传统方法
二、花之安儒学诠释方法
第四节 花之安论“补儒”
一、儒学诠释的可能性
二、花之安论比儒、补儒、化儒
第三章 花之安儒学天道观诠释
第一节 “天道”与“上帝”
一、儒学的“天”与“上帝”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上帝”诠释比较
第二节 “鬼神”与“祭祀”
一、儒学的“鬼神”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鬼神”诠释比较
第三节 “成圣”与“救赎”
一、儒学的“成圣”与“救赎”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成圣”诠释比较
第四章 花之安儒学宇宙观诠释
第一节 “本原”与“创世”
一、儒学论世界的“本原”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论儒学“本原”比较
第二节 “格致”与“知识”
一、儒学的“格物致知”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格物”诠释比较
第三节 “天”与“人”
一、儒学的“天人合一”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论儒学“天人合一”诠释比较
第五章 花之安儒学伦理观诠释
第一节 “性善”与“良善”
一、儒学的“性善”与“性恶”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性善”与“性恶”诠释比较
第二节 “仁爱”与“博爱”
一、儒学的“仁爱”与“博爱”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仁爱”与“博爱”诠释比较
第三节 “五伦”与“天伦”
一、儒学的“五伦”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五伦”诠释比较
第四节 “教化”与“教育”
一、儒学的“教化”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教化”诠释比较
第六章 花之安儒学诠释的意义与局限
一、对文明对话的意义
二、对中西经学研究的意义
三、对中国近代社会改良的意义
四、对中国近代教育意义
五、花之安儒学诠释的历史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花之安著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花之安来华与著述
二、花之安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汉学家论儒学
第一节 “他者”诠释
一、明末到清末汉学家眼中儒学形象变化
二、晚清汉学家儒学态度之争
第二节 花之安论儒学的深层性问题
一、花之安对缪勒相关论题的回应
二、儒学的宗教性
第三节 花之安论儒学与儒教
一、明末到清末汉学家儒教之辩
二、花之安论儒教
第二章 花之安儒学诠释的建构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的发展
一、诠释学与释经学
二、普遍诠释学
第二节 花之安儒学诠释的二重维度
一、花之安儒学诠释的取向
二、花之安儒学诠释的内涵
第三节 花之安儒学文本诠释方法论
一、诠释学传统方法
二、花之安儒学诠释方法
第四节 花之安论“补儒”
一、儒学诠释的可能性
二、花之安论比儒、补儒、化儒
第三章 花之安儒学天道观诠释
第一节 “天道”与“上帝”
一、儒学的“天”与“上帝”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上帝”诠释比较
第二节 “鬼神”与“祭祀”
一、儒学的“鬼神”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鬼神”诠释比较
第三节 “成圣”与“救赎”
一、儒学的“成圣”与“救赎”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成圣”诠释比较
第四章 花之安儒学宇宙观诠释
第一节 “本原”与“创世”
一、儒学论世界的“本原”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论儒学“本原”比较
第二节 “格致”与“知识”
一、儒学的“格物致知”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格物”诠释比较
第三节 “天”与“人”
一、儒学的“天人合一”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论儒学“天人合一”诠释比较
第五章 花之安儒学伦理观诠释
第一节 “性善”与“良善”
一、儒学的“性善”与“性恶”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性善”与“性恶”诠释比较
第二节 “仁爱”与“博爱”
一、儒学的“仁爱”与“博爱”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仁爱”与“博爱”诠释比较
第三节 “五伦”与“天伦”
一、儒学的“五伦”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五伦”诠释比较
第四节 “教化”与“教育”
一、儒学的“教化”
二、利玛窦与花之安儒学“教化”诠释比较
第六章 花之安儒学诠释的意义与局限
一、对文明对话的意义
二、对中西经学研究的意义
三、对中国近代社会改良的意义
四、对中国近代教育意义
五、花之安儒学诠释的历史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