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永江著
页数:105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117450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青年马克思的阅读文献为基础,采用思想形成的有机体分析方法,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1835—1844年期间的错综复杂的起源,建立起青年马克思的阅读与思想起源之间逻辑关系,力图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研究建立在一个历史—批评、客观的基础之上。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是综合性创造的产物。马克思的思想既不存在“认识论断裂”,也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简单推移的结果,更不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耦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都来源于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综合而形成的思想,即社会是一个力量关系之间的斗争,力量的来源和规模决定了力量的分布形式,物质力量的生产和分布结构就决定了政治力量的结构及其语言表达形式,各种力量之间的再生产和斗争就推动着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变。正是这种思想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各种来源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伟大的程度,从而标志着近代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转变。
作者简介
何永江,1971年生,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思想史。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与家庭10
第一节德国自由主义的运动10
一、德意志的立宪政治斗争11
二、教会与君权之间的斗争14
三、德意志的宗教批判斗争16
四、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运动的崛起17
第二节马克思的生活环境与中学教育20
一、特里尔的政治变迁20
二、犹太人的政治地位变迁22
三、马克思的家庭背景及新人文主义教育26
四、马克思的中学作文分析37
第二章马克思的中学阅读45
第一节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46
一、德福论46
二、公正理论49
三、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颠倒54
四、私有制与奴隶制理论58
五、最优城邦模型60
六、亚里士多德对马克思的影响65
第二节修昔底德与马克思74
一、修昔底德的人性论74
二、城邦兴衰的历史逻辑75
三、战争的非理性77
四、修昔底德对马克思的影响80
第三节莎士比亚与马克思82
一、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人性观83
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与权力异化观85
三、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宗教异化观89
四、莎士比亚的戏剧与财富异化92
五、莎士比亚对马克思的影响93
00青年马克思的阅读与思想起源目录00第四节歌德与马克思101
一、人性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102
二、歌德的政治思想105
三、歌德的宗教观107
四、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108
五、歌德对马克思的影响112
第三章马克思的大学教育与阅读118
第一节马克思在波恩大学的教育119
一、道尔顿的自然史思想119
二、韦尔克的艺术史思想122
三、奥·施莱格尔的艺术思想123
第二节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教育127
一、萨维尼的生平与成就127
二、甘斯的法学思想132
三、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与宗教批判思想136
四、李特尔的地理学思想142
五、斯特芬斯的生平与思想144
第三节马克思在大学的早期阅读147
一、佐尔格与《埃尔温》148
二、温克尔曼与《古代艺术史》153
第四节马克思大学早期的创作与分析163
一、《乌兰内姆》与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163
二、《学说汇纂》的阅读与法学体系的建构183
三、马克思放弃法学博士的分析191
第四章英国近代哲学与马克思200
第一节培根与马克思201
一、哲学与宗教的分离202
二、培根的批判理论:四假象说207
三、培根的研究方法:科学归纳法210
四、培根对马克思的影响214
第二节霍布斯与马克思217
一、机械唯物主义的感觉论218
二、功利主义的人性论220
三、霍布斯的国家理论222
四、霍布斯的宗教批判233
五、霍布斯对马克思的影响237
第三节洛克与马克思243
一、洛克的知识论243
二、洛克的功利论248
三、洛克的语言哲学252
四、洛克的政治哲学256
五、洛克对马克思的影响269
第四节休谟与马克思274
一、休谟的观念论274
二、休谟的道德情感论与正义论284
三、休谟的社会历史思想293
四、休谟的政治经济学思想299
五、休谟对马克思的影响300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307
第一节德国古典哲学的演变与特征307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缘起308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演进逻辑309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特征315
第二节康德与马克思320
一、康德的思想演变及理论哲学321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328
三、康德的法哲学345
四、康德的历史哲学356
五、马克思对康德的继承与批判366
第三节费希特与马克思378
一、 费希特思想的主要特征378
二、费希特的法哲学381
三、费希特的政治经济学思想392
四、费希特的历史哲学403
五、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411
第六章马克思与浪漫主义421
第一节浪漫主义运动:启蒙运动的反叛421
一、启蒙运动与德国422
二、浪漫主义者对启蒙运动的批评426
三、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429
第二节弗·施莱格尔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美学思想432
一、弗·施莱格尔的文化与文学演化理论433
二、弗·施莱格尔与浪漫主义的反讽理论435
三、弗·施莱格尔的文艺批评理论441
四、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443
五、弗·施莱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446
第三节谢林哲学与马克思448
一、谢林哲学思想的演化449
二、谢林的同一哲学和广义历史学455
三、谢林的辩证法:对立统一律458
四、谢林对黑格尔的批判461
五、谢林对马克思的影响468
第四节马克思对文学浪漫主义的批判与继承474
一、文学对马克思的影响474
二、马克思的诗歌与文学浪漫主义479
三、马克思对文学浪漫主义的继承、批判与超越487
第七章马克思与历史主义495
第一节历史主义的崛起与发展495
一、历史主义的起因496
二、历史主义的产生与发展499
三、历史主义的特征506
第二节维柯与马克思512
一、制度和人性的宗教理论513
二、神话起源理论515
三、国家兴衰模型与历史辩证法517
四、维柯对马克思的影响522
第三节赫尔德与马克思525
一、语言的理性起源论526
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531
三、赫尔德的历史主义诠释学535
四、赫尔德的宗教理论538
五、赫尔德的历史哲学540
六、赫尔德对马克思的影响543
第四节萨维尼与马克思545
一、萨维尼与历史法学派545
二、萨维尼的法律文本考证学548
三、萨维尼的法律诠释学550
四、法的民族精神说553
五、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58
六、萨维尼对马克思的影响559
第八章黑格尔、黑格尔学派与马克思572
第一节黑格尔的思想演变572
一、耶拿时期的思想演变572
二、纽伦堡时期黑格尔思想的演变576
三、柏林时期黑格尔思想的演变580
第二节黑格尔的社会政治思想583
一、自由理论583
二、相互承认理论586
三、抽象法权理论589
四、道德行为理论594
五、市民社会理论597
六、理性国家观600
七、黑格尔的历史哲学605
第三节黑格尔学派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608
一、黑格尔学派的历史演进608
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与人本主义思想611
三、黑格尔学派对马克思的总体影响626
四、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629
第四节黑格尔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641
一、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学术争论641
二、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的相遇643
三、马克思的语言哲学及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646
四、黑格尔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656
第九章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与批判性阅读的尝试664
第一节马克思研究伊壁鸠鲁问题的起源665
第二节马克思阅读伊壁鸠鲁哲学的程序673
一、马克思的摘录674
二、马克思的评论678
第三节马克思的批判性阅读684
一、政治批判与启蒙685
二、宗教批判:普卢塔克与伊壁鸠鲁的神学论战688
三、哲学批判: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
差别694
四、哲学和宗教关系的批判706
五、结束语709
第十章斯宾诺莎与马克思713
第一节斯宾诺莎的思想演变713
第二节斯宾诺莎的认识论与圣经诠释学719
一、认识论719
二、圣经诠释学722
第三节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与政治哲学726
一、宗教批判726
二、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734
第四节斯宾诺莎对马克思的影响744
一、斯宾诺莎对马克思影响的间接路径744
二、斯宾诺莎对马克思影响的阅读证据745
三、马克思对斯宾诺莎的继承与批判746
第十一章孟德斯鸠、卢梭、弗格森、舒尔茨与马克思752
第一节孟德斯鸠与马克思752
一、社会的人性论753
二、政体理论755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765
四、辩证法思想与历史演化的逻辑768
五、孟德斯鸠对马克思的影响780
六、孟德斯鸠与马克思的比较784
第二节卢梭与马克思789
一、动态的人性论789
二、卢梭的历史哲学800
三、法治国家的理论806
四、卢梭的宗教哲学814
五、卢梭对马克思的影响816
第三节弗格森与马克思830
一、动态的社会人性论830
二、社会分工理论836
三、国家的演化理论838
四、弗格森对马克思的影响846
第四节舒尔茨与马克思855
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化与结合规律856
二、社会分工的历史演化858
三、舒尔茨对马克思的影响862
第十二章马克思的阅读与心智模式变迁872
第一节文本阅读的理论与马克思的心智模式建构872
一、心智模式与文本阅读:一个现代观点873
二、马克思的早期阅读与心智模式的建构876
第二节马克思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885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的缘起887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文本诠释891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批判方法分析897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阐发914
五、结束语920
第三节《巴黎手稿》与马克思心智模式的变迁924
一、《巴黎笔记》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阅读分析924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的理论框架的
初步整合931
三、结束语944
第十三章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与变革948
第一节马克思思想起源的理论与重构948
一、思想起源的理论949
二、唯物史观的起源955
三、历史辩证法的起源960
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源965
五、 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与综合性创造970
第二节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变革979
一、哲学的功能979
二、辩证法: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比较987
三、唯物史观与人类社会的规律1003
参考文献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