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江西艺术史-全二册

封面

作者:钱贵成主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39360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套书包括《江西艺术史上册》、《江西艺术史下册》。从历史哲学的层面来形容,黄河文明是流动的,长江文明也是流动的。世界上差不多所有的古老文明都如大河般流淌而泽被于今。文化像水那样的流灌与漫散。这种流动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情形可能有些不一样,有时像逢旱的禾苗得到溉润,有时原有的文化生态突然遭到像洪水那样的吞噬与肆虐。事实就是这样,文化总是在润物无声般地传播和交流,但文化也伴随着武力的横征而扩侵。
  近二十几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中华史前文化有若干个起源与发展的中心,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中国远古最早并行出现的文化发祥地,应并列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源泉。在自成系统的长江文化母体的纽带上,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可以标示出许许多多文明最初出现的图点,显然都是适宜于先民生存的山系、平原和依傍江河、环绕湖泊的地方。这些考古学文化各自产生于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内,有的体现着早期独立生长和独立发展的特征。但是在各种子文化陆续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流动也在愈来愈宽广的地域和愈延续愈长的历史中繁忙进行,又兼容和消弭了一些子文化的个性并融合成许多共同的东西。后来各种地域文化也都演进并融人到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
  因此考察和梳理地方的文化历史,需要分析早期历史某些独立文化形态产生的原因,尤其要注意文化融合对于减少地域封闭性的意义。显然文化的流动总是在不断地撞击一扇扇封闭的文化大门。
  在编写这部地方艺术历史著作的时候,检寻史料,考析源流,很容易发现文化在江西这块土地上也是一直在不断流动、融合、变异与发展的。
  江西地区远古艺术的最初出现,实际上既是长江文化源头的一则具体例证,也是中华文化混沌初开的一缕光亮。而江西艺术历史的发展,则是历经无数文化产生、交融与创造所冶铸的色彩斑斓的艺术结体,又与其他地域艺术共同构成了中华艺术宏伟瑰丽的庞大体系。

相关资料

通过以上所举的涓滴材料,可以对这个时期江西地区文化艺术作出这样几条总结:一是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有的文化艺术门类都开始建立。江西地区的建筑、音乐、舞蹈、陶瓷、书法、绘画、工艺等各种艺术,也都在这个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中逐一建立起来,有些则是在先秦的基础上有所扬弃、有所发展。前文谈到这个时期江西地区产生了许多文化艺术上的重要成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面也因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在艺术历史上有着显著地位。如庐山宗教音乐的影响。这个时期佛家、道家一如礼教风化那样地对音乐加以利用,应该说也是一种时代的艺术创造。佛教音乐、道教音乐是宗教仪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中具有特殊功能的品种。北宋李冲元《莲社十八贤图记》“追写”东晋庐山东林寺歌呗的情形时形容说:“梵呗者,如欲转喉鼓舌而有云雷之响与海潮之声。”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从梵呗开始的。呗就是赞颂或歌咏,是摹仿印度的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梁高僧传》卷十三说:“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而“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晋庐山慧远开创了以音乐作为手段广弘佛法的途径,“后代传受,遂成永则”。自东晋确立了唱导制度,则为后世的佛教音乐的规范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陆修静也在庐山撰订斋醮仪轨,使正一道音乐初具规模。其音乐主要运用于斋醮仪式中,根据法事情节的需要,来组合串联各种道曲。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是与音乐关系最密切且最典型的仪式音乐文献,集中反映了陆修静在道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又如宗炳画论的影响。《东林十八高贤传》记宗炳“妙善琴书”,“凡所游履,悉图之于室”。他是庐山白莲社中人,也在庐山进行绘画创作。他作山水画之外,还著有《画山水序》。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他是对庐山等地秀美山水的深深“眷恋”而产生了作画冲动,因为“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宗炳又说:“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暌,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他在这里所论

本书特色

《江西艺术史(套装上下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目录

《江西艺术史上册》目录:
 总述
  一、原始文化零散初生时期
  二、方国文化兴起及中原文化影响时期
  三、与中原文化全面融合时期
   1.秦汉以后,人才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域勃兴起来
   2.与先秦时代江西地区思想蒙昧的情形截然不同,这个时期各类精神文化应运而生,别具创造
   3.大一统政治、思想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新
  四、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繁盛时期
   (一)江西唐代以来杰出人才与江西文化艺术创造的主体
    1.唐以来江西具有代表性的人才群现象
    2.江西各类人才在文化艺术创造方面“各领风骚”的重大贡献
    3.书院教育是江西“代有才人出”的主要原因
   (二)唐代以来江西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类艺术及其价值
    1.江西宗教与艺术
    2.江西音乐舞蹈艺术
3.江西建筑艺术
4.江西陶瓷艺术
5.江西工艺美术
6.江西戏曲艺术
  简短的总结
 先秦卷
  第一章 先秦实用工艺
   第一节 凿石为器
   第二节 骨、蚌器的加工
   第三节 玉器的琢磨
    一、石器时代的玉器
    二、商周时期的玉器
三、琢玉工艺的完善
四、商周玉器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杰出的青铜艺术
一、青铜艺术的繁荣
二、吴城、新干大洋洲青铜器
  第五节 早期的纺绩印染工艺
一、骨针和纺轮
二、纺织技术的进步
三、完备的纺织器具
四、精美的丝麻印染织品
第六节 竹木工艺
一、瑞昌铜岭出土的竹木器
二、贵溪崖墓出土的竹木器
三、髹漆工艺
四、精细的竹编
 第二章 先秦建筑
  第一节 史前的建筑活动
一、早期的栖止之所
二、先民建筑艺术的地域特点
三、从“屋顶形陶塑”看干阑式建筑
四、早期建筑的空间构成
五、居住规则与公共建筑的形成
  第二节 商周至战国建筑
一、城邑遗址
二、土作、土木混作建筑出现
三、墓葬的形制和规模
 第三章 先秦印纹陶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软陶艺术
   一、万年仙人洞原始粗砂陶器
二、修水山背文化泥质黑陶
三、樊城堆磨光陶和彩陶
  第二节 商周时代的硬陶艺术
一、万年类型文化遗存出土的陶器
 第四章 先秦音乐舞蹈
 第五章 与甲骨文时代相当的文字符号
秦汉卷
 第一章 汉镜等工艺
 第二章 城邑及其他建筑
 魏晋南北朝卷
 隋唐五代卷
 宋代卷
《江西艺术史下册》目录:
 元代卷
 明代卷
 清代卷
后记

节选

《江西艺术史(套装上下册)》为套书包括《江西艺术史上册》、《江西艺术史下册》。从历史哲学的层面来形容,黄河文明是流动的,长江文明也是流动的。世界上差不多所有的古老文明都如大河般流淌而泽被于今。文化像水那样的流灌与漫散。这种流动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情形可能有些不一样,有时像逢旱的禾苗得到溉润,有时原有的文化生态突然遭到像洪水那样的吞噬与肆虐。事实就是这样,文化总是在润物无声般地传播和交流,但文化也伴随着武力的横征而扩侵。近二十几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中华史前文化有若干个起源与发展的中心,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中国远古最早并行出现的文化发祥地,应并列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源泉。在自成系统的长江文化母体的纽带上,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可以标示出许许多多文明最初出现的图点,显然都是适宜于先民生存的山系、平原和依傍江河、环绕湖泊的地方。这些考古学文化各自产生于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内,有的体现着早期独立生长和独立发展的特征。但是在各种子文化陆续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流动也在愈来愈宽广的地域和愈延续愈长的历史中繁忙进行,又兼容和消弭了一些子文化的个性并融合成许多共同的东西。后来各种地域文化也都演进并融人到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因此考察和梳理地方的文化历史,需要分析早期历史某些独立文化形态产生的原因,尤其要注意文化融合对于减少地域封闭性的意义。显然文化的流动总是在不断地撞击一扇扇封闭的文化大门。在编写这部地方艺术历史著作的时候,检寻史料,考析源流,很容易发现文化在江西这块土地上也是一直在不断流动、融合、变异与发展的。江西地区远古艺术的最初出现,实际上既是长江文化源头的一则具体例证,也是中华文化混沌初开的一缕光亮。而江西艺术历史的发展,则是历经无数文化产生、交融与创造所冶铸的色彩斑斓的艺术结体,又与其他地域艺术共同构成了中华艺术宏伟瑰丽的庞大体系。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江西艺术史-全二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