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尹昌龙著
页数:24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201085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套书是“重写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堪称“大视野文学史”。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作者简介
尹昌龙,安徽和县人,现居深圳。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发表多篇当代文学、文化评论文章,出版专著有《1985:延伸与转折》《重返自身的文学》《别处的家园》《全球化的烟花》等。
本书特色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既不是传统的历史著作,也不是编年史一类的文学史讲稿,更不是随意发挥的文学史漫谈。它通过“散点”把握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深刻体现出了“文学”在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以“年份 时代特征”的方式做分册书名,言简意赅,定位敏锐而精准。以年份为“点”,写一个“点”而又能“伸缩自如”,强调重点年代,勾连“点”的来源及对后来的影响。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提倡“大文学”的概念,主要以文学作为叙述对象,同时又广泛涉猎歌曲、广告、演出等广义上的艺术形式。
目录
新版序言 怀念那个学术年代
总序一 辉煌而悲壮的历程
总序二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
引言 回望 岁月
一、走向城市
从《人生》开始的人生——眺望城市的灯火——城市抒情
二、“理一理我们的根”
1985年的震荡——“杭州会议”——“寻根”的浪潮——
“根”论
三、到中国的乡下去看看吧
返城之后的精神转向——到乡下去——“红高粱”之风——
知识分子的乡村记忆——想象乡村的动机
四、民族 的文学想象
“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
行”——浪漫主义的 想象——“民族性”的口号:战略性
还是防御性?
五、主体性的神话
“人”的话语的出现——“人”的话语的历史回溯——抒情的
人道主义文学——“向内转”——主体性的神话——人类中
心主义的质疑
六、现代派的“风筝”
广义的“现代派”——热闹的“空战”——“技术性”的焦
虑——“朦胧诗”论争
七、“第三代”的小老虎们
斯文的“暴徒”——“第三代”命名——反对“朦胧诗”——走
向“后现代性”——反文化的文化转型
八、寂寞的小说革命
“昔日顽童今何在”——马原的意义——学习博尔赫斯——
神秘的雨季
九、似曾相识的“现实主义”
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寻根后”的反动——反思当下的生
存——主体的退出
十、苍茫地告别
不作宣言的告别——闹热的收场——寂寞的拒 ——革命
的本能——撕碎了是拼接——为新潮降下谢幕礼
年表(1983-1987)
参考书目
后记
总序一 辉煌而悲壮的历程
总序二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
引言 回望 岁月
一、走向城市
从《人生》开始的人生——眺望城市的灯火——城市抒情
二、“理一理我们的根”
1985年的震荡——“杭州会议”——“寻根”的浪潮——
“根”论
三、到中国的乡下去看看吧
返城之后的精神转向——到乡下去——“红高粱”之风——
知识分子的乡村记忆——想象乡村的动机
四、民族 的文学想象
“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
行”——浪漫主义的 想象——“民族性”的口号:战略性
还是防御性?
五、主体性的神话
“人”的话语的出现——“人”的话语的历史回溯——抒情的
人道主义文学——“向内转”——主体性的神话——人类中
心主义的质疑
六、现代派的“风筝”
广义的“现代派”——热闹的“空战”——“技术性”的焦
虑——“朦胧诗”论争
七、“第三代”的小老虎们
斯文的“暴徒”——“第三代”命名——反对“朦胧诗”——走
向“后现代性”——反文化的文化转型
八、寂寞的小说革命
“昔日顽童今何在”——马原的意义——学习博尔赫斯——
神秘的雨季
九、似曾相识的“现实主义”
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寻根后”的反动——反思当下的生
存——主体的退出
十、苍茫地告别
不作宣言的告别——闹热的收场——寂寞的拒 ——革命
的本能——撕碎了是拼接——为新潮降下谢幕礼
年表(1983-1987)
参考书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