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士银
页数:508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40263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描写从14世纪到17世纪儒家知识分子命运浮沉的历史类作品。从宋濂、方孝孺,到黄宗羲、顾炎武,从北方的河东学派,到南方的崇仁学派、白沙学派,再到风靡天下的阳明学派,作者继承以儒学名家、名派为主的“学案式”写法,并着重通过科举制度、军政事件、地域分布、身份互动、东西交流等多元化视角,结合主流的史籍以及具体的儒学故事、诗词、小说、图像等小众资料,勾勒出一部全新的明代儒学史。从荐举为主到科举为主,从理学独尊到心学崛起,从利玛窦东来到“南京教案”爆发,从兴复古学到启蒙思想,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明代儒学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才选拔、求学方式、命运抉择、师生关系、伦理与科技、守旧与革新以及民主、宽容、启蒙等方面的思考。
作者简介
陈士银,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扬州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礼学、明代礼制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外典礼制度比较研究”等课题,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初礼制变革研究”、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明代中期礼制研究”等课题。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出版著作5部,包括整理古籍《礼记析疑》《礼记陈氏集说补正》,编著《清华有礼:〈仪礼〉复原研究工作纪事》(副主编),专著《慧聚中华:中国思想版图的十二座高峰》《摇曳的名分:明代礼制简史》等
本书特色
陈士银博士为明代儒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从解读方孝孺思想之所以有别于乃师宋濂之故,到参照欧洲思想史以反思十七世纪儒家的为政之道,此书新见迭出。从陈博士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阳明学的经久魅力 ,也可以思索明代思想史何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的中国。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 包弼德(Peter K. Bol)
作者用他出色的场景叙事,仿佛把读者带进清晰的历史情境中。在这里,可以看到明代儒者如何在纷繁不定的事变之中安身立命,如何回应所处时代遭遇的内外困局,如何在出处进退之际、内圣与外王之间徘徊往复,写活了一部学术史,也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明儒群像图。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 束景南
本书以多角度、大众化的叙事风格,为我们呈现出一部鲜活的明代儒学史,其古今审视、中西比较的超时代、跨文化的视野,相信能让读者从中获得酣畅淋漓而又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
——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舒大刚
目录
第一章 朱元璋和他的儒臣们 015
第一节 开国第一科 015
第二节 废除科举的十年 031
第三节 师儒之死 044
第四节 宿儒凋谢 054
第二章 死生之变 065
第一节 文不足为 065
第二节 读书种子绝矣 079
第三节 方孝孺物故后 095
第三章 北方之儒 111
第一节 一月映万川 111
第二节 河东夫子 129
第三节 关学南下 150
第四章 南方之儒 162
第一节 镰刀与三文钱 162
第二节 布衣胡居仁 180
第三节 静坐澄心 198
第五章 阳明弟子遍天下 224
第一节 龙场之心 224
第二节 王阳明的微笑 243
第三节 满街圣人 271
第六章 自鸣钟、十字架与四书五经 292
第一节 从里斯本出发 292
第二节 科技·科举·妇女 307
第三节 儒耶之辩 325
第七章 儒学、党社与荷兰东印度公司 341
第一节 东林党人 341
第二节 回不去的复社 372
第八章 遥远的启蒙 393
第一节 天子是主人,还是过客 393
第二节 黄宗羲式的学校 415
第三节 儒学何以值得尊信 434
参考文献 457
明代儒学大事编年 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