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浩宁著
页数:357页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86220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政治文化及历史语境为依托,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中,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中,新中国的美术出版体制是如何被建构的,以此探讨美术出版社作为新国家形象塑造者、新文化价值体系传播者的形成过程、生产机制、传播方式,以及艺术家在消失的“日常”中找寻个性抒发的现实路径,以此剖析新中国美术出版体制与艺术发展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孙浩宁,女,1980年生于山东烟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出版、设计史、视觉文化理论等。任职期间多次参加高校组织的学术论坛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并在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主要有《阐述美术设计创新中受到的传统文化启迪和借鉴》《针对美术设计创新里运用的传统文化研究》《双重的“真实”——宣传画中绘画的摄影性与摄影的绘画性转换》等。
本书特色
★ 上海人美社:新中国美术出版体制发展历程的鲜活样本
★ 上海人美社:新中国“人民美术”艺术范式的出版重镇
★上海人美社: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家创作风格的风向标
目录
第一节 《毛主席万岁》的背后
第二节 美术出版体制的建构
第二章 “新”体制与“旧”制度
第一节 美术出版“专业化”
第二节 “异质同构”期(1949—1952)
一、 美术工场
二、《华东画报》
第三节 从“华东”到“上海”(1952—1955)
一、“新”出版体制的构想
二、“人民”的新含义
三、“旧上海”的转化
第四节 从“正统”到“多样”(1956—1966)
第三章 步步为营
第一节 作为资本主义温床的上海私营美术出版社
第二节 对“温床”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私营连环画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私营画片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公私合营体制的建立
第四章 体制中的嬗变
第一节 计划与创作
一、创作任务的制定
二、创作题材的选择
第二节 审查制度
一、三审制
二、送审
第三节 编室结构与创作
一、创作编室的建立
二、编室与创作方式
第五章 多种力量的结合
第一节 私人画室
一、 土山湾画馆与上海私人画室传统
二、出版社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私人画室
第二节 作为培训机构的出版社
一、 年画、连环画创作培训班
二、社中“画室”
第三节 对“外”教学
第六章 传播与交流
第一节 出版、创作与新华书店传播体系的建立
一、 流通体系的建立
二、出版发行与创作
三、发行覆盖与创作
第二节 期刊的尝试
第三节 莱比锡的新面孔
第七章 体制下艺术家的灵动
第一节 体制与创作者的日常生活
一、体制下的艺术家
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家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创作自由
一、 对“红旗拳头枪”的批判
二、在哪创作?
三、读者趣味的考量
四、体制的“内”与“外”
第三节 稿酬与创作
结语 体制建构中的断裂与延续
第一节 “新” 中国与“旧” 上海的断裂
第二节 在断裂中延续
附录
附录一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编室结构及人员名单
附录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大事记(1949—1966)
附录四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49—1966)人员访谈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