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建芳
页数:19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04805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王建芳,1971年生,山西省运城市人。2002年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逻辑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北京市逻辑学会理事、全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四项。
相关资料
插图:众所周知,初始的说谎者命题(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和中国古代出现的“以言为尽悖”等四个辞,仅能够由推出,因而被称为“半截子悖论”。半截子悖论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矛盾仅被推论出”而不能被证。鉴于不少论者把“矛盾仅被推论出”和“矛盾被证”混为一谈,黄先生强调“矛盾被证”不同于“矛盾仅被推论出”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其关于“矛盾互推”仅是“矛盾被证”的一种类型的断言值得进一步推敲:它意味着“矛盾被证”的外延大于“矛盾互推”的外延,“矛盾被证”包括了“矛盾互推”;而事实上悖论所涉及的“矛盾被证”与“矛盾互推”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是相互等价的。尽管从语义的角度看“矛盾”不能被证明,如冯·赖特所说“矛盾就其本性而言是不能被证明的东西,[证明]一词的意义自动排除了证明矛盾的说法”,②但从语用学角度考察,“能够为某一认知共同体所承认的证明,都是从该共同体所公认的前提(其确信为真但并非必定为真——引者注)经严格推导而建立起来”。③在这个意义上,“矛盾被证”与“矛盾互推”不存在什么分别,它们之间不存在哪个外延更大,也不存在包括与被包括的问题。考虑到“矛盾被证”的说法容易产生分歧和争议,且普通逻辑矛盾的通常表达形式也为,选择矛盾互推式作为悖论的形式特征似乎更好。
本书特色
《语义悖论与情境语义学: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目录
导论一 悖论问题是贯穿逻辑学发展两千年的难题二 20世纪后期语义悖论问题成为悖论研究的重中之重三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开辟了语义悖论研究的新思路第一章 悖论和语义悖论第一节 悖论一 悖论的定义二 悖论的分类三 半截子悖论和悖论的拟化形式第二节 语义悖论一 语义悖论之所指二 说谎者悖论的表现形式三 近年西方语义悖论研究之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第二章 情境语义学概论第一节 概述一 情境语义学产生的根源二 情境语义学的三个基本概念三 情境语义学使用的元理论第二节 情境一 情境的含义二 现实情境与抽象情境三 情境类型与对象类型四静态情境与动态情境第三节 关联一 关联的含义二 关联的分类第四节 意义一 意义二 意义、解释与真第五节 情境语义学对意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一 意义研究的既成理论二 意义的关系理论——一种新的意义理论三 情境语义学对“意义”与“真”之关系的进一步阐释第六节 情境语义学与语用学一 学说界定的共同性二 研究内容的共同性第三章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研究第一节 研究视角的确立和研究工具的选择一 研究视角的确立二 研究工具的选择第二节 罗素型命题与奥斯汀型命题一 形式语言L二 罗素型命题三 奥斯汀型命题四 罗素型命题与奥斯汀型命题的比较第三节 罗素型命题的“真”与奥斯汀型命题的“真”一 罗素型命题的“真二 奥斯汀型命题的“真三 罗素型命题的“真”与奥斯汀型命题的“真”的比较第四节 说谎者命题的罗素型解释及其问题一 说谎者命题的罗素型解释二 罗素型解释存在的问题第五节 说谎者命题的奥斯汀型解释及其结论一 说谎者命题的奥斯汀型解释二 奥斯汀型解释的结论第四章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评析第一节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与传统解悖方案比较研究一 解悖思路不同二 对悖论产生根源问题认识不同三 解悖方案的实质不同四 解悖结果不同第二节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与次协调逻辑解悖方案比较研究一 对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认识不同二 解悖思路不同三 对悖论产生根源问题认识不同四 解悖结果不同第三节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对否定、否认的区分及其意义一 问题的提出二 罗素型解释:说谎者悖论源于否定和否认的混淆三 奥斯汀型解释:否定和否认的歧义是说谎者悖论产生的直接原因之第四节 对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的辩护一 非特设性二 情境的层级性之辩护三 面对集合论悖论解决方案的诘难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节选
《语义悖论与情境语义学: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研究》内容简介:情境语义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是当代西方悖论研究的重要典范。《语义悖论与情境语义学: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研究》在梳理情境语义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近年西方悖论研究“语境敏感型解悖方案”、“语境迟钝型解悖方案”以及“次协调逻辑解悖方案”三足鼎立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的精神实质,展现了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对当代悖论研究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