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江汉油气区编纂委员会
页数:605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183518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石油地质志(第二版)》第十二卷,对江汉油气区在地质理论、勘探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介绍了江汉油气区的地层、构造、沉积等基础地质特征及烃源岩、储层、盖层、油气成藏等常规和 规油气地质特征,指出了江汉油气区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及发展前景。
目录
第一篇 江汉盆地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油气勘探简况
第二章 勘探历程
节 区域普查与区带侦查阶段(1958年—1969年7月)
第二节 油田勘探会战阶段(1969年8月—1972年6月)
第三节 精细勘探及外甩(潜山)勘探阶段(1972年7月—2000年12月)
第四节 隐蔽性油藏和页岩油勘探阶段(2001年至今)
第三章 地层
节 中生界
第二节 新生界
第四章 构造
节 盆地形成与演化
第二节 断裂分布及特征
第三节 构造单元划分及分类
第四节 局部构造类型与分布
第五章 沉积环境与相
节 沉积相类型和沉积模式
第二节 沉积相分布
第三节 沉积演化
第六章 烃源岩
节 烃源岩分布及评价
第二节 烃源岩生烃史
第三节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
第七章 储层
节 主要成因类型储集体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主要含油气储层特征
第八章 油气田水文地质
节 地层水化学特征
第二节 地层水与油气成藏保存
第九章 页岩油
节 勘探开发历程
第二节 页岩油地质特征
第三节 盐间页岩油工艺技术
第四节 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
第十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节 油气藏类型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第三节 油气藏分布规律
第十一章 油气田各论
节 王场油田
第二节 张港油田
第三节 钟市油田
第四节 浩西油田
第五节 丫角油田
第六节 谢凤桥油田
第七节 荆西油田
第八节 马王庙油田
第九节 老新油田
第十节 洪湖油田
第十二章 典型油气勘探案例
节 以背斜成藏理论为指导,发现江汉盆地规模 的王场油田
第二节 探索潜江盐湖断陷期边缘相,发现油层巨厚的钟112整装油藏
第三节 创新隐蔽圈闭精细识别技术,发现蚌湖向斜千万吨级高产岩性油藏群
第四节 建立洼—坡—断—隆它源成藏模式,发现白垩系SK8-16整装块状油藏
第十三章 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节 油气资源评价
第二节 资源潜力分析
第三节 重点勘探方向与领域
第十四章 外围盆地
节 洞庭盆地
第二节 衡阳盆地
第三节 清江盆地
第四节 信江盆地
第二篇 中扬子天然气
章 概况
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天然气勘探简况
第二章 勘探历程
节 区域普查勘探阶段(1958—1969年)
第二节 复向斜及潜山勘探阶段(1970—1985年)
第三节 攻关研究和综合勘探阶段(1986—2009年)
第四节 常规与 规勘探阶段(2010年至今)
第三章 地层
节 基底岩系
第二节 盖层沉积岩系
第四章 构造
节 基底结构
第二节 盆地形成与演化
第三节 构造单元
第四节 构造样式及展布特征
第五章 沉积环境与相
节 沉积模式
第二节 沉积特征
第六章 烃源岩
节 主要烃源岩特征
第二节 烃源岩生烃史
第三节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第七章 储层
节 上震旦统灯影组
第二节 下寒武统石龙洞组
第三节 上石炭统黄龙组
第四节 中二叠统茅口组
第五节 上二叠统长兴组
第六节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第八章 天然气藏形成与富集
节 保存条件
第二节 成藏组合与气藏分布
第三节 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
第九章 页岩油气
节 页岩沉积环境及分布
第二节 主要页岩层系及有利区
第三节 勘探实践
第四节 页岩气分析测试技术
第十章 典型油气勘探案例
节 气田概况
第二节 构造特征
第三节 地层及沉积特征
第四节 储层特征
第五节 气藏类型及流体性质
第六节 开发简况
第十一章 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节 天然气资源评价
第二节 天然气资源潜力分析
第三节 天然气勘探方向与领域
参考文献
附录大事记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油气勘探简况
第二章 勘探历程
节 区域普查与区带侦查阶段(1958年—1969年7月)
第二节 油田勘探会战阶段(1969年8月—1972年6月)
第三节 精细勘探及外甩(潜山)勘探阶段(1972年7月—2000年12月)
第四节 隐蔽性油藏和页岩油勘探阶段(2001年至今)
第三章 地层
节 中生界
第二节 新生界
第四章 构造
节 盆地形成与演化
第二节 断裂分布及特征
第三节 构造单元划分及分类
第四节 局部构造类型与分布
第五章 沉积环境与相
节 沉积相类型和沉积模式
第二节 沉积相分布
第三节 沉积演化
第六章 烃源岩
节 烃源岩分布及评价
第二节 烃源岩生烃史
第三节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
第七章 储层
节 主要成因类型储集体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主要含油气储层特征
第八章 油气田水文地质
节 地层水化学特征
第二节 地层水与油气成藏保存
第九章 页岩油
节 勘探开发历程
第二节 页岩油地质特征
第三节 盐间页岩油工艺技术
第四节 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
第十章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节 油气藏类型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第三节 油气藏分布规律
第十一章 油气田各论
节 王场油田
第二节 张港油田
第三节 钟市油田
第四节 浩西油田
第五节 丫角油田
第六节 谢凤桥油田
第七节 荆西油田
第八节 马王庙油田
第九节 老新油田
第十节 洪湖油田
第十二章 典型油气勘探案例
节 以背斜成藏理论为指导,发现江汉盆地规模 的王场油田
第二节 探索潜江盐湖断陷期边缘相,发现油层巨厚的钟112整装油藏
第三节 创新隐蔽圈闭精细识别技术,发现蚌湖向斜千万吨级高产岩性油藏群
第四节 建立洼—坡—断—隆它源成藏模式,发现白垩系SK8-16整装块状油藏
第十三章 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节 油气资源评价
第二节 资源潜力分析
第三节 重点勘探方向与领域
第十四章 外围盆地
节 洞庭盆地
第二节 衡阳盆地
第三节 清江盆地
第四节 信江盆地
第二篇 中扬子天然气
章 概况
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天然气勘探简况
第二章 勘探历程
节 区域普查勘探阶段(1958—1969年)
第二节 复向斜及潜山勘探阶段(1970—1985年)
第三节 攻关研究和综合勘探阶段(1986—2009年)
第四节 常规与 规勘探阶段(2010年至今)
第三章 地层
节 基底岩系
第二节 盖层沉积岩系
第四章 构造
节 基底结构
第二节 盆地形成与演化
第三节 构造单元
第四节 构造样式及展布特征
第五章 沉积环境与相
节 沉积模式
第二节 沉积特征
第六章 烃源岩
节 主要烃源岩特征
第二节 烃源岩生烃史
第三节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第七章 储层
节 上震旦统灯影组
第二节 下寒武统石龙洞组
第三节 上石炭统黄龙组
第四节 中二叠统茅口组
第五节 上二叠统长兴组
第六节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第八章 天然气藏形成与富集
节 保存条件
第二节 成藏组合与气藏分布
第三节 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
第九章 页岩油气
节 页岩沉积环境及分布
第二节 主要页岩层系及有利区
第三节 勘探实践
第四节 页岩气分析测试技术
第十章 典型油气勘探案例
节 气田概况
第二节 构造特征
第三节 地层及沉积特征
第四节 储层特征
第五节 气藏类型及流体性质
第六节 开发简况
第十一章 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节 天然气资源评价
第二节 天然气资源潜力分析
第三节 天然气勘探方向与领域
参考文献
附录大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