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物喻中华·器物文化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影响机制研究

封面

作者:李松杰

页数:274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741055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物喻中华·器物文化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影响机制研究》以□□学的学术背景和人类学、传播学的视角,在中国古代社会生发的华夷、胡汉、中外几个宏大□□场景中,揭示了器物文化建构的“中国形象”:衣冠中华、丝绸之国、世界制造大国等形象。“礼仪之大日夏,服饰之美日华”,中华民族的最初标识就是精美器物以及庄严的仪式。在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器物一直是忠实的记录者和精神文化的观照者。伴随人类贸易、迁徙、战争等交往行为,器物也在宏大的□□时空中流动和传播。北方草原之路、中欧陆上丝绸之路、南方海上陶瓷之路等是这些□□场景的证明。这些器物贸易的商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之路,传递了器物文化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外化为历时性的叠加模式与共时性的互动影响机制。作者认为,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之间器物的交流和传播表明:不管山长水远和阻力重重,人类之间各个层面的交往交流是无法隔断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是人类□□进程中的常态。文章还以宏大的□□叙事和简洁的逻辑结构,记录了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理念,100多年来中国人的工业化理想和现代化情结,也通过□□上器物文化的强大影响和近现代以来中华器物文化的复兴,喻示中华文明的辉煌一衰落一重振辉煌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该书还通过大量史实和资料证明: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迁的语境下,对器物、制度、文化的全面反思和实业救国行动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也是中国仁人志士自醒自强心路历程的起点。

作者简介

李松杰(1981.10-),□,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景德镇市社联兼职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器物哲学和区域社会文化史。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参与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等多项□□□项目,获得江西省社科成果奖和景德镇市社科成果奖多项,专著《近代景德镇瓷业社会的多维重构和秩序重构(1903-1949)》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文库。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四、理论依据
五、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一章 “物化”的中国形象建构及传播
第一节 器物文化构成要素与传播机制
一、器物文化和器物形象
二、器物文化传播媒介与传播机制
三、关联器物形象
第二节 器物形象与国家形象的中国建构
一、历史语境下中国器物形象的多重镜像
二、器物形象折射变化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器物文化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
一、造物能力彰显国家实力
二、器物形象关乎
三、器物形象影响国家形象的路径与机制
四、小结
章 古代器物形象演绎中华礼仪之邦
节 中国古代造物体系与器物文化传播
一、中国传统造物体系的演变
二、文化交流视域下的器物文化传播
节 丝绸之路与汉唐器物文化传播
一、汉朝器物与“衣冠中华”的国家形象
二、唐朝器物与“华丽的丝绸之国”的国家形象
第三节 宋元时期器物外传与中国形象
一、宋朝器物折射经济发达、文化繁盛的国家形象
二、元朝器物文化展示多元融合的帝国形象
三、“东亚文化圈”内的器物贸易和中国形象
四、域外旅行家传播中国器物形象和国家形象
五、小结
第三章 早期全球化阶段器物传播构建中国形象
节 中国亚非器物贸易和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弘扬中华礼乐文明
二、器物贸易提升中华文化在日影响力
三、朝鲜使臣眼中的中国器物形象和国家形象
节 16-18世纪中西器物贸易与中华文化传播
一、东印度公司中国器物西传
二、中国器物影响欧洲生活方式
三、中国样式影响欧洲设计
第三节 器物形象与中国形象的“他者建构”
一、游记中的中国器物和中国形象
二、传教士记述的中国器物和中国形象
三、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器物和中国形象
四、欧洲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器物和中国形象
五、思想界塑造的“道德文明国”
六、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中西器物文化博弈背后的中国形象
第五章 “世界制造大国”语境下的中国形象
结语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物喻中华·器物文化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影响机制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1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