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红军
页数:334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40539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陕西易俗社新论(1912-1949)》通过大量新史料的发掘与梳理,考察了陕西易俗社班社状貌与发展过程并重估了其戏曲史地位。该著首次鲜明提出“陕西易俗社是一个革命和社会教育机关,也是一个集戏曲创作、教育、表演于一体的新型秦腔班社”,在对陕西易俗社发展历程、班社属性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编剧群体、剧目创作、舞台艺术等方面做历史性考察和整体性审视,较为成功地揭示出陕西易俗社的发展历程与演艺活动等历史面貌。
作者简介
郭红军,男,艺术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上海戏曲学会会员、监事,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会员,硕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木偶戏史稿》《上海木偶戏研究》等专著,主编《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四卷五本),参与编著《名伶名剧赏析》(副主编)、《折子戏赏析》等多部。独立主持上海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课题、上海文化艺术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3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陕西易俗社的成立
引子 陕西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辨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与晚清戏曲改良运动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的发起与组建
第三节 陕西易俗社的早期演剧活动
第二章 陕西易俗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初创与发展期(1912—1924)
第二节 危机中的陕西易俗社(1925—1930)
第三节 陕西易俗社的鼎盛与衰微(1931—1949)
第三章 陕西易俗社班社属性考论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的政治和文化身份
第二节 印花税事件与易俗社的身份焦虑
第三节 班社性质固守下的发展与调适
第四章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节 国民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第三节 育才目标与严格的学生管理
第四节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的成绩
第五章 新型戏曲班社的管理与经营
第一节 社长与社监是管理层的核心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第三节 易俗社固定资产的积累
第六章 陕西易俗社早期编剧群体及其特征
第一节 早期易俗社编剧的精神底色和身份特征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早期剧作特点
第三节 早期易俗社编剧及其创作
第四节 个案研究:孙仁玉及其剧作
第七章 陕西易俗社的抗战戏曲编演
第一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易俗社抗战剧创作
第二节 樊仰山的抗战戏曲创作
第三节 陕西易俗社抗战戏曲的实践经验
第八章 陕西易俗社的舞台艺术改良
第一节 新剧目助推下的秦腔“导演”体制
第二节 “三小”行当发展与“易俗”表演风格
第三节 适应新剧目与新审美的舞台美术创新
第四节 陕西易俗社在巡行表演中的艺术借鉴与融合
第五节 陕西易俗社对其他秦腔班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陕西易俗社编年简史(1912—1949)
附录二 陕西易俗社发起人名单列表
附录三 《懵懂村》剧本点校序
后记
第一章 陕西易俗社的成立
引子 陕西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辨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与晚清戏曲改良运动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的发起与组建
第三节 陕西易俗社的早期演剧活动
第二章 陕西易俗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初创与发展期(1912—1924)
第二节 危机中的陕西易俗社(1925—1930)
第三节 陕西易俗社的鼎盛与衰微(1931—1949)
第三章 陕西易俗社班社属性考论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的政治和文化身份
第二节 印花税事件与易俗社的身份焦虑
第三节 班社性质固守下的发展与调适
第四章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节 国民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第三节 育才目标与严格的学生管理
第四节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的成绩
第五章 新型戏曲班社的管理与经营
第一节 社长与社监是管理层的核心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第三节 易俗社固定资产的积累
第六章 陕西易俗社早期编剧群体及其特征
第一节 早期易俗社编剧的精神底色和身份特征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早期剧作特点
第三节 早期易俗社编剧及其创作
第四节 个案研究:孙仁玉及其剧作
第七章 陕西易俗社的抗战戏曲编演
第一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易俗社抗战剧创作
第二节 樊仰山的抗战戏曲创作
第三节 陕西易俗社抗战戏曲的实践经验
第八章 陕西易俗社的舞台艺术改良
第一节 新剧目助推下的秦腔“导演”体制
第二节 “三小”行当发展与“易俗”表演风格
第三节 适应新剧目与新审美的舞台美术创新
第四节 陕西易俗社在巡行表演中的艺术借鉴与融合
第五节 陕西易俗社对其他秦腔班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陕西易俗社编年简史(1912—1949)
附录二 陕西易俗社发起人名单列表
附录三 《懵懂村》剧本点校序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