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晓昀
页数:270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2001813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差异的中间地带”包含冲突和碰撞的一面,同时还含有包容性发展的学科取向。本书在思想传统上,以问题为导向,对社会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进行深入比较。同时,在社会与学科的实际互动中,关照当下“行政吸纳社会”的政策现实和学科交叉的整合性研究倾向,对新政策和原有社会条件间张力进行深入分析,为社会科学内部乃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借鉴做出积极探索。
作者简介
胡晓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专业。曾获一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和“三好学生”称号。申报并完成多项课题,“青创北京”2023“挑战杯”社会治理专项赛省级特等奖(项目获评该课题第一名,第一作者)、第四届“知行社科”调研报告二等奖、校级“新苗支持计划”、“挑战杯”培育专项赛事三等奖等。另有个人的三篇论文依次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届本科生跨学科学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理论研究室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
本书特色
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认识并分析社会现实是各学派和分支学科进行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各领域的独立性建立在差异性之上时,比较研究不仅为社会学研究空间的扩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社会何以可能”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描绘社会学的面貌不等同于描绘社会的面貌,理论和经验难以达成一体两面,这是学术研究容易被诟病的问题。在中国研习社会学,必然要面向中国的现实状况,将理论和方法“落地”。从理论出发选取分析视角,考察所在社会的现实状况,这是“比较”之后“互鉴”之前的一步,也是本书的目的之一。
目录
第一章 社会理论纵横
古典理论:
用“距离”视角从古典望向现代——格奥尔格·齐美尔
和马克斯·韦伯的思维路径分析
时代交界:
心理自我与人类社会——乔治·米德和西格蒙德·弗洛
伊德思想比较
现代理论:
从资本主义精神到文化矛盾——以丹尼尔·贝尔的观点
为主,以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为客
第二章 方法论与方法透视
西学传统:
作为社会学起源的实证精神
实证主义的一次“修正”:涂尔干的社会研究方法论
“韦伯热”的魅力:韦伯的方法论与新教伦理
中国取向:
观念与习惯——兼论行动与微型社会学方法论
变迁何以可能——费孝通和阎云翔的民族志研究比较
第三章 问题导向:从私人困扰到社会制度
“双减”政策——基于多源流分析模型的公共政策分析
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对北京市2014年至2021年中学教育改革的阶段性考察
“双百计划”——作为典型的瞄准社会政策的社会工作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制度与实践——基于风险社会
理论的考察
第四章 回归理论:学科交叉的趋势与方向
人类学中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取向:
政治人类学诸作品逻辑与研究范式
科技人类学——基因科学在人类田野
历史学经验材料与社会学建构论思维:
儒学的自我转化——进化观探究
全球发展的文化内涵——共同使命的理论与现实
心理学经典理论与社会学群体议题:
遗传和教化的关系的行为主义视角——社会心理学元理
论问题的探究和启示
社会环境与集体行为的理论建构探究
哲学思想传统与社会学的现代之问:
对“灵”字的社会语言分析
现代社会“打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思考
古典理论:
用“距离”视角从古典望向现代——格奥尔格·齐美尔
和马克斯·韦伯的思维路径分析
时代交界:
心理自我与人类社会——乔治·米德和西格蒙德·弗洛
伊德思想比较
现代理论:
从资本主义精神到文化矛盾——以丹尼尔·贝尔的观点
为主,以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为客
第二章 方法论与方法透视
西学传统:
作为社会学起源的实证精神
实证主义的一次“修正”:涂尔干的社会研究方法论
“韦伯热”的魅力:韦伯的方法论与新教伦理
中国取向:
观念与习惯——兼论行动与微型社会学方法论
变迁何以可能——费孝通和阎云翔的民族志研究比较
第三章 问题导向:从私人困扰到社会制度
“双减”政策——基于多源流分析模型的公共政策分析
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对北京市2014年至2021年中学教育改革的阶段性考察
“双百计划”——作为典型的瞄准社会政策的社会工作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制度与实践——基于风险社会
理论的考察
第四章 回归理论:学科交叉的趋势与方向
人类学中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取向:
政治人类学诸作品逻辑与研究范式
科技人类学——基因科学在人类田野
历史学经验材料与社会学建构论思维:
儒学的自我转化——进化观探究
全球发展的文化内涵——共同使命的理论与现实
心理学经典理论与社会学群体议题:
遗传和教化的关系的行为主义视角——社会心理学元理
论问题的探究和启示
社会环境与集体行为的理论建构探究
哲学思想传统与社会学的现代之问:
对“灵”字的社会语言分析
现代社会“打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