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小孩共和国: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

封面

作者:(法)萨米埃尔·布雄(Martine R

页数:16,471页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2181661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一场重要的会议,汇集当时欧美诸国的教育界、慈善界精英,号召其举办一场社会实验,将二战中数以百万计的孤儿组织起来,让这些孩子形成自己的自治小王国,让他们担任自己的市长、自己的警察、自己的银行职员……在这一个个小王国背后,教育家们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看看这些小小的身躯和头脑里能结出什么果实。这场试验虽然20世纪50年代草草落幕,但它给后世的教育改革、慈善事业管理、儿童心理学和人道组织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从本书中读者可看到这些领域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演变方向。

作者简介

[法]萨米埃尔·布雄,巴黎第八大学教育学讲师。

[法]马蒂亚斯·加尔代,巴黎第八大学教育史教授。

[法]马蒂娜·吕沙,日内瓦大学社会文化史副教授。

马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曾为中国网新闻中心国际组撰稿,并外派阿尔及利亚任职,现为自由译者。

陈秋含,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语言学系,现为自由译者。

本书特色

★ 在千疮百孔的战后欧洲,面对流离失所的儿童们,人道主义者合力展开的教育自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无论是孤儿还是被残酷地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都被安置在儿童营地或村庄。这种人道主义援助与教育乌托邦相辅相成——教师、牧师、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受新教育和“自治”思想的启发,建立了儿童团体“小孩共和国”。从意大利到匈牙利,在法国和德国,孩子们变身年轻的工人,他们选举“政府”“法院”等“权力机关”,力图为重建被摧毁的欧洲作出贡献。
★ 战争受难儿童的避风港,新教育理念的试验田,国际教育史上声势浩大的大胆尝试。
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在战争走向结束的那段时间,欧洲各国出现了大量“儿童村”,接收战争受难儿童,建立“儿童村”的成年人用新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们重建身心——孩子们组建并管理自己的“政府”,还有自己的“法院”、“警察部队”、合作社、报纸,甚至他们本“国”专有的“货币”。这样大胆的尝试,也是迄今国际教育史上仅有的教育实验。
★ 一段以儿童为主角的隐秘历史,重新定义教育与社会、困厄与重建、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由于当事人的故去、档案的尘封、时代的更迭,“小孩共和国”的这段历史长期未能受到世人的关注,本书围绕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特罗根“儿童村”领导人会议,重回这些“小孩共和国”的组织者、建设者曾经置身的历史现场,追踪他们的教育实验经历,揭示不同时期“小孩共和国”的亲历者不为人知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身处历史激流中的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包容与妥协。

◎ 媒体推荐
这本书反映了实地志愿者和资助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都是人道主义者,但不一定秉持相同的策略和方向。书中的孩子们经历了战争的痛苦,比那些相对没有经历过同样程度的困难和危险的孩子成熟得更快。这个基于绝对真理和诚实的体系,首先是为了唤起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前法国红十字会培训学院培训主管、评论家伊夫·福库普(Yves Faucoup)
我们该如何处理战争受害儿童,以及所有那些发现自己被残酷地剥夺了住所、父母和家庭的人的问题?数以百万计的孤儿或被遗弃的儿童在街头流浪或流离失所,成为摧毁他们世界的冲突的受害者。从慈善、人道主义到教育事业,各种经验开始不断涌现,以帮助这些儿童,而这本书的作者们追溯的正是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三位作者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形式。全书12章中的每一章都配有丰富的照片和档案文件,都聚焦于一个独特的事件,最终拼成了一幅精确而富有启发性的整体图景,就像这些看似独立的努力彼此连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网络。
——法国《解放报》(Libération)

目录

引 言:人道主义事业,还是教育的乌托邦?

第一章 法国教师夫妇人道主义行动的教育启示

共同的人道主义事业:紧急接收西班牙难民儿童

第一次误解:人道主义的效率与教育的启示

国际救助儿童会儿童之家:人道主义和教育之间的妥协

当人道主义工作者放弃教育理想

第二章由爱尔兰神父创立、瑞士推动的意大利“儿童村”

救济分配:人道主义紧急情况与政治的斗争

苦海中的教育岛屿

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发现?

第三章一群瑞士理想主义者决定创建一个“小欧洲”

支撑网

实践中的哲学

人道主义事业和以人为本的事业

教育和财务目标

特罗根:一个“小欧洲”

“世界合一的村庄”

第四章法国精神病学家的“自治”疗法

从隆格伊—安内尔的农场学校到法兰西岛的“小校村”

重建“小校村”

第一次评估

隆格伊—安内尔社“小孩共和国”的建立

“共和国”的第一步

第五章一位美国先驱燃起意大利人建设“学校城市”的热情

与法西斯教育并驾齐驱的新教育

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城市,“小世界”(Piccolo mondo)树立的典范

第六章“圣洁”的瑞士成为欧洲和平实践的大熔炉

为难民儿童之家培训辅导员:既是紧急情况要求,也是为战后做计划

日内瓦儿童之家辅导员课程:为国际教育服务的教学实践

为欧洲儿童培训医学教育团队:战争受难儿童国际学习周的课程

国际课程中的欧洲“儿童村”和“共和国”

第七章为什么有人去了特罗根会议,有人没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争受难儿童问题逐步提上议程

组织国际儿童团体联合会大会

寻找欧洲的“儿童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招兵买马”,世界在特罗根紧密相连

第八章“共和国”“公社”“儿童村”还是“儿童之家”:寻找共同定义所面临的困难

雨中的国际会议

“小孩共和国”的重点该放在哪里?

集体自主还是个人自主?

安置,但是安置在哪里?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场幻梦吗?

阿道夫·费里埃会很赏识沃什伯恩的阐释的!

第九章昙花一现的国际儿童夏令营

1949 年 8 月的“老磨坊”:“小孩共和国”接受国际考验

“共和国的孩子”和“国际儿童”,或许是幻灭的时候

1950 年 8 月的卢森堡:重塑国际阵营的“小欧洲

第十章当国际主义面对国家问题的挑战

在法国:捍卫世俗理想

在意大利:在天主教集团分裂的风险中复兴新教育

瑞士:失去国际中心的地位

第十一章冷战中被扣为人质的儿童

特罗根“裴斯泰洛齐儿童村”中的波兰儿童

度假陷阱

人道主义与政治的对峙

等待回归

混乱的遣返

“裴斯泰洛齐儿童村”基金会陷入冷战

双标的政策

儿童:政治对象

第十二章儿童团体的经验是否可以应用于“适应不良儿童”身上?

屡禁不止的儿童团伙

重新融入社会的问题

不可避免的转型

定义的稀释

结 语

时间表

附 录

致 谢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小孩共和国:二战遗孤的社会实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1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