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知常著
页数:525页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594729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作者看来,中国唐宋之际的禅宗变革,就类似西方的文艺复兴。慧能的《六祖坛经》也堪称“西天”的佛教思想与中国的佛教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但是,这一思想结晶的走出庙宇并逐渐向哲学、美学渗透的过程,却相当漫长。尤其是美学,直到明清之际,才有了初步的成果,并且再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最终的完成——这也就是中国现代美学的诞生——生命美学的诞生。“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这,就是“中华民族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无疑,在这当中,“美的冲突”正是恢弘壮阔的美学主旋律,其变化和展开,则体现为五个巨大的问号:为什么东方的中国能独立产生雄踞同期世界美学峰巅的古典美学?为什么逐渐进入近代的中国未能相应地在美学启蒙中逐渐独立产生自己的美学?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借助西方近代美学的理论武器,却未能建树自己的完整的近代美学体系,更未能建树雄踞同期世界美学峰巅的近代美学?为什么近代中国未能建树自己的美学体系,但却敏捷地迅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什么找到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后,却一直未能同中国近现代的美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而本书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借助“中华民族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这一理论模式,借助于打破一直被人们分割开来的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近代美学史和中国现代美学史的理论模式,对于从明代中叶直到20世纪的三百余年的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做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并且对于中国20世纪的生命美学的诞生,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
作者简介
潘知常 著名美学家、著名红学家、著名战略咨询与策划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在澳门任教,陆续担任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筹备委员会专职委员、执行主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创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青联中央委员、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澳门国际电影节秘书长、澳门国际电视节秘书长、中国首届国际微电影节秘书长、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学会会长等。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任教授。今日头条频道根据六.五亿电脑用户调查“全国关注度最高的红学家”,排名第四,在喜马拉雅讲授《红楼梦》,播放量逾九百万;作为“企业顾问、政府高参、媒体军师”,2007年提出“塔西佗陷阱”,2014年被最高领导在正式讲话中引用,目前网上搜索为290万条,成为被公认的政治学、传播学定律;1985年首倡生命美学新学说,在美学界影响广泛。并曾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十八项奖励。
相关资料
他的看法非常有见地,切中问题的要害。他的论文,与笔者多年的看法,不谋而合;从不同的问题出发,竟然得到相近的结论。笔者极其希望这种有益的学术探讨带来更大的收获。
——刘再复、林岗
随着朱光潜、蔡仪、吕荧等老一辈的相继去世,随着美学探讨的发展,美坛上也由老四派发展为自由说、和谐说、生命美学说等新三派。
——周来祥
潘知常的生命美学坚实地奠定在生命本体论的基础上,全部立论都是围绕审美是一种最高的生命活动这一命题展开的,因此保持理论自身的一贯性与严整性。比较实践美学,它更有资格被称为一个逻辑体系。
——阎国忠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国内“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的代表作。本书提出的“中华民族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这一理论模式至今对中国美学界仍具有重大影响。
目录
第一篇 中国美学启蒙的历史道路
第一章 中国古典美学面面观
第二章 明中叶启蒙美学的崛起
第三章 启蒙美学的狂呼猛进
第四章 美学范畴的演进
第五章 美学启蒙的悲剧结束
第二篇 中国近代美学与西方美学
第一章 别求新声于异邦
第二章 从古典美学到近代美学
第三章 从教化到美育
第四章 从信仰到思考
第五章 王国维:一个伟大的半成品
第六章 王国维的末路
第七章 评《红楼梦》
第八章 “境界”说
第九章 王国维比我们多出什么
第十章 西方美学在近代中国
第三篇 从中国近代美学到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一章 中国近代美学革命的必然归宿
第二章 中国近代美学革命中的鲁迅
第三章 大事因缘
结束语 爱的圣徒
末篇 中国美学何处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