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思杰,桑树勋,段飘飘著
页数:200页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646542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沁水盆地3#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孔径尺度煤岩孔裂隙结构定量表征,不同温度、压力和水环境下的无烟煤超临界CO2吸附实验和高压条件下中高煤阶煤超临界CH4等温吸附实验;从分子相互作用层面探讨了煤岩超临界CO2吸附行为的温度与自由相密度控制机理,建立了煤岩超临界CO2吸附模式,揭示了埋深条件下CO2超临界等容线对吸附行为的控制作用;建立了表征各封存类型的煤岩CO2理论封存量和有效封存量计算模型;最后评估了沁水盆地和郑庄区块3#煤储层CO2理论封存量和有效封存量。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
1.4 研究成果
2 沁水盆地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煤层特征
2.3 煤层气地质
2.4 小结
3 实验样品、方法与结果
3.1 煤样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4 超临界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与超临界CO2吸附分子层数分布特征
4.1 超临界气体吸附模型
4.2 超临界CO2吸附量的影响因素
4.3 超临界CO2吸附热的影响因素
4.4 超临界CH,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4.5 吸附相密度与吸附分子层
4.6 小结
5 煤岩超临界CO2吸附行为及其控制机理
5.1 煤岩超临界CO,吸附状态的温度和自由相密度影响
5.2 超临界CO2吸附行为与模式
5.3 埋深条件下CO2吸附行为的超临界等容线约束
5.4 煤岩超临界CO2/CH,竞争吸附及其吸附差异机理
5.5 小结
6 煤中非吸附的CO2封存机制与封存量比较
6.1 CO2溶解封存机制与模型
6.2 CO2矿化封存机制与模型
6.3 CO2静态封存机制与模型
6.4 封存量计算模型优化与比较
6.5 深部煤层CO2地质封存的可行性
6.6 小结
7 煤层CO2地质封存量评价方法与实例分析
7.1 煤中CO2地质封存量计算方法
7.2 沁水盆地和郑庄区块3#煤层CO2封存潜力评价参数
7.3 沁水盆地和郑庄区块3#煤层CO2封存潜力评估
7.4 小结
8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变量注释表
参考文献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
1.4 研究成果
2 沁水盆地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煤层特征
2.3 煤层气地质
2.4 小结
3 实验样品、方法与结果
3.1 煤样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4 超临界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与超临界CO2吸附分子层数分布特征
4.1 超临界气体吸附模型
4.2 超临界CO2吸附量的影响因素
4.3 超临界CO2吸附热的影响因素
4.4 超临界CH,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4.5 吸附相密度与吸附分子层
4.6 小结
5 煤岩超临界CO2吸附行为及其控制机理
5.1 煤岩超临界CO,吸附状态的温度和自由相密度影响
5.2 超临界CO2吸附行为与模式
5.3 埋深条件下CO2吸附行为的超临界等容线约束
5.4 煤岩超临界CO2/CH,竞争吸附及其吸附差异机理
5.5 小结
6 煤中非吸附的CO2封存机制与封存量比较
6.1 CO2溶解封存机制与模型
6.2 CO2矿化封存机制与模型
6.3 CO2静态封存机制与模型
6.4 封存量计算模型优化与比较
6.5 深部煤层CO2地质封存的可行性
6.6 小结
7 煤层CO2地质封存量评价方法与实例分析
7.1 煤中CO2地质封存量计算方法
7.2 沁水盆地和郑庄区块3#煤层CO2封存潜力评价参数
7.3 沁水盆地和郑庄区块3#煤层CO2封存潜力评估
7.4 小结
8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变量注释表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