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涵
页数:37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102551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构建了“地位困境、制度互动与重叠的区域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对1992年至2019年间湄公河地区区域国际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相关国家的角色作用进行了系统的事实梳理和案例分析,发现湄公河地区内中等国家之间、地区内外大国之间面临“一山不容二虎”式的地位困境,成立各自主导的区域国际制度、推动制度互动可以为相关国家提供平行或嵌套的地位供给,缓解各国的地位困境,并最终导致该地区形成了重叠的区域主义。本书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泰国、越南等湄公河国家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优化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行为。
作者简介
邓涵,法学博士,云南昭通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师。主要从事东南亚区域国别、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研究,在《当代亚太》《东南亚研究》《南亚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澎湃新闻等发表中英文评论文章近20篇,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1项。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前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一年。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地位困境、制度互动与重叠的区域主义
第一节 国家的分类
一、基于地区内外的国家身份识别
二、基于规模大小的国家身份识别
第二节 地位困境的来源
一、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二、“地位”的稀缺性与“地位困境”
三、国家实力的相对变化
第三节 地位困境的表现与应对:制度互动
一、大国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二、中等国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三、小国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第四节 制度互动的归宿:重叠的区域主义或制度达尔文主义
一、“形式的”制度互动:重叠的区域主义
二、“功能的”制度互动:制度达尔文主义
第三章 湄公河地区区域主义发展历程与中国的角色变迁
第一节 湄公河地区区域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湄公河地区-”合作时期(1992年~2004年)
二、“湄公河地区 ”合作时期(1996年)
三、“湄公河下游 ”合作时期(2000年~2011年)
四、“湄公河地区”合作时期(2016年)
第二节 中国在湄公河地区区域主义发展中的角色变迁
一、有限参与阶段(1992年~1996年)
二、被动跟随阶段(1996年~2002年)
三、积极参与阶段(2002年~2016年)
四、方案提供阶段(2016年~)
第四章 地区内中等国家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第一节 越南、泰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困境
一、越南、泰国相互竞争的传统和影响
二、越南、泰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第二节 越南、泰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制度互动
一、竞争性互动
二、合作性互动
第三节 越南、泰国在湄公河地区制度互动的结果
第五章 地区内外大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第一节 印、日、美、中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困境
一、印度与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二、日本与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三、美国与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四、印度、日本、美国之间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第二节 印、日、美、中在湄公河地区的制度互动
一、竞争性互动
二、合作性互动
第三节 印、日、美、中在湄公河地区制度互动的结果
第六章 湄公河地区制度互动的系统评估:“峰会年”的视角
第一节 湄公河地区区域国际制度的“峰会年”
第二节 湄公河地区制度互动的系统评估
一、参与成员是否具有排他性?
二、主导成员是否为同类型国家?
三、议题领域是否重叠?
四、合作内容是否涉及“高级政治”?
五、目标原则是否具有外向性?
第三节 “关键国家”在“峰会年”中的互动
一、中国
二、日本
三、越南
四、泰国
第七章 “美国—湄公河伙伴关系”新态势对澜湄合作的影响与应对
第一节 对地缘纽带的影响与应对
第二节 对合作成员的影响与应对
第三节 对制度环境的影响与应对
第四节 对议题领域的影响与应对
第五节 对国际舆论的影响与应对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章 地位困境、制度互动与重叠的区域主义
第一节 国家的分类
一、基于地区内外的国家身份识别
二、基于规模大小的国家身份识别
第二节 地位困境的来源
一、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二、“地位”的稀缺性与“地位困境”
三、国家实力的相对变化
第三节 地位困境的表现与应对:制度互动
一、大国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二、中等国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三、小国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第四节 制度互动的归宿:重叠的区域主义或制度达尔文主义
一、“形式的”制度互动:重叠的区域主义
二、“功能的”制度互动:制度达尔文主义
第三章 湄公河地区区域主义发展历程与中国的角色变迁
第一节 湄公河地区区域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湄公河地区-”合作时期(1992年~2004年)
二、“湄公河地区 ”合作时期(1996年)
三、“湄公河下游 ”合作时期(2000年~2011年)
四、“湄公河地区”合作时期(2016年)
第二节 中国在湄公河地区区域主义发展中的角色变迁
一、有限参与阶段(1992年~1996年)
二、被动跟随阶段(1996年~2002年)
三、积极参与阶段(2002年~2016年)
四、方案提供阶段(2016年~)
第四章 地区内中等国家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第一节 越南、泰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困境
一、越南、泰国相互竞争的传统和影响
二、越南、泰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第二节 越南、泰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制度互动
一、竞争性互动
二、合作性互动
第三节 越南、泰国在湄公河地区制度互动的结果
第五章 地区内外大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困境与制度互动
第一节 印、日、美、中在湄公河地区的地位困境
一、印度与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二、日本与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三、美国与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四、印度、日本、美国之间在湄公河地区的国家实力变化与地位困境
第二节 印、日、美、中在湄公河地区的制度互动
一、竞争性互动
二、合作性互动
第三节 印、日、美、中在湄公河地区制度互动的结果
第六章 湄公河地区制度互动的系统评估:“峰会年”的视角
第一节 湄公河地区区域国际制度的“峰会年”
第二节 湄公河地区制度互动的系统评估
一、参与成员是否具有排他性?
二、主导成员是否为同类型国家?
三、议题领域是否重叠?
四、合作内容是否涉及“高级政治”?
五、目标原则是否具有外向性?
第三节 “关键国家”在“峰会年”中的互动
一、中国
二、日本
三、越南
四、泰国
第七章 “美国—湄公河伙伴关系”新态势对澜湄合作的影响与应对
第一节 对地缘纽带的影响与应对
第二节 对合作成员的影响与应对
第三节 对制度环境的影响与应对
第四节 对议题领域的影响与应对
第五节 对国际舆论的影响与应对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