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现当代中国经典作家及作品新论

封面

作者:高志著

页数:296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2051076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现当代中国经典作家及作品新论》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书中对鲁迅、沈从文、莫言、余华、徐则臣等作家及其经典作品进行了重新解读。书中论述了《阿Q正传》中的图画意识;解读了沈从文小说中的非牧歌性因素;以文学社会学研究《白鹿原》;以“正义”理论研究《檀香刑》;通过民族情感机制研究大河文学《北上》;以结构和解构方法去研究莫言作品的身体叙事、大地叙事和伦理叙事,研究余华作品的在地性和超越性。作者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流脉,以文本细读和知识考古学方法进行研究,重新追溯和阐释经典文本原意,以期突破读者和研究者的固定认知。

作者简介

高志,山东大学文学博士,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新疆“天池计划”领军人才。兼任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新疆文艺评论协会理事。主持课题多项,在《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海南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还原文学现场:鲁迅《阿 Q 正传》中的图画意识

第一节 驳启蒙论、革命论与创作初衷

第二节 “画前”准备:时间、历史问题

第三节 美术思想、构图理念与阿 Q 造型

第四节 构图的空间问题:远近、出入、互看

第二章 沈从文小说新论:牧歌与反牧歌的二元归一

第一节 牧歌性情调

第二节 反牧歌性的文学表达

第三节 异类文学风格的统一

第三章 中国当代城市小说的生产:有限性、可逆性、超越性

第一节 乡村幽灵:革命、乡土、文化

第二节 本体建构:窄化、多元、牢笼

第三节 生产城市:可逆性、文化传承、虚拟

第四章 当代“底层书写”的盲点、阈限与未来

第一节 盲点:苦难极端化、书写误区

第二节 阈限:题材窄化、开掘不深、问题优先

第三节 未来:扩域、他者空间、现代媒介

第五章 莫言伦理叙事的维度:乡村伦理的解构和重构

第一节 现代性境域:血统、阶级和未来

第二节 乡土的“种”、民间、庙堂

第三节 伦理的“现代性”:殖民化、全球化和本土化

第六章 莫言的身体叙事的开拓性:超克“五四”启蒙和激进现代性

第一节 反思启蒙:生命力、文明、救赎

第二节 超克革命现代性:革命、消费、土地

第三节 身体政治:认同、生产、皈依

第七章 莫言土地叙事新解:原型、凝练和超越

第一节 土地原型及重组:地域、动植物、生死

第二节 视界融合:城与乡、流动、他者

第三节 土地再审视:自然、认同、超越

第八章 莫言《檀香刑》中的正义问题解读

第一节 越界:酷刑艺术化及“道德正义”的建构

第二节 猫腔:多种“正义”杂糅

第三节 猫腔“去历史化”:“正义”的新动向

第四节 中西文化语境中的正义

第九章 如何拯救:莫言《酒国》拯救事件的文学建构

第一节 “吃孩子”的现代谱系:文化、市场、病症

第二节 拯救如何可能?制度、引导者、批评

第三节 文学拯救路线图:解构的幽灵

第十章 再解读莫言《白狗秋千架》的电影改编

第一节 语境效应:中心、边缘、启蒙

第二节 意义生产:场域、意象、文化

第三节 填空装置:留白、多元、解构

第十一章 日常生活视域下余华的小说研究

第一节 写作的空间环境

第二节 个人生活风景:医院视域下的城与乡

第三节 残酷与温情:生死的民间向度

第四节 底层书写与社会审视

第十二章 余华的小说诗学研究:“在地性”与救赎向度

第一节 形而下注视与事实注释:事件、重写及阈限

第二节 形而上神思与哲理思考:时空、语言及寓言

第三节 文学救赎:路径、希望与可能性

第十三章 文学中“公共空间”的书写:陈忠实《白鹿原》新解

第一节 公共空间的存在类型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公共空间的越界与扩域

第十四章 民族认同的历史建构:徐则臣《北上》的拯救叙事

第一节 拯救什么?运河、历史抑或文学

第二节 如何拯救:考古、拍摄抑或讲故事

第三节 情感共同体:发现民众

第四节 拯救来源:文本内外

第十五章 从文本细读到重构文学史:史论编辑策略

第一节 编纂:主旨、遴选、修改

第二节 内容:类型、篇目、研究路径

第三节 重写文学史与学科建设

第十六章 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时间现代性:新旧对比范式的确立及突破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文学研究范式

第三节 文学性——审美视角下的文学研究

第四节 外部转向:文化研究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现当代中国经典作家及作品新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09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