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光芒
页数:508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52684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光芒教授主编,围绕现当代文学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现代文学的档案文献实考”、“通俗文学研究”、“现代论坛”、“文学史透视”、“作家作品新探”、“学科史与学术史研究”,共收入29篇论文,学术性较强,涉及朱光潜《诗论》手稿研究、以还珠楼主开启的通俗文学研究、以张恨水《白蛇传》为中心的创作转型研究、生活书店《世界文库》的出版运作,抗日歌谣中体现的民情,丁玲研究,路翎研究等,阿城的《棋王》研究等。
作者简介
张光芒,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主要著作:《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等。
目录
【现代文学的档案文献实考】
傅斯年、许地山、朱自清三封信背后的 语言战略
永华影业参加戛纳电影节与内政部电检处相关档案解读
朱光潜《诗论》手稿本述略
——兼论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出版抗战时期政治部教导剧团活动考述
“戏剧生意”的破产
——档案视野下余上沅《戏剧教育》出版史实考论
1936:王余杞与梨园公会的义务戏
——以《北平的义务戏》为中心的考察
【通俗文学研究】
还珠楼主、黄易和网络作家:中国百年玄幻武侠小说的汤哲声“三级跳”
商业类型复合小说的垂直细分论——以文化悬疑小说为中心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影视改编的历史进程论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的创作转型——以《白蛇传》为中心
【现代论坛】
鲁迅与戊戌一代知识人
——从《月界旅行》中的康有为诗说起
生活书店《世界文库》“以刊代书”的出版运作及
启示意义
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何以可能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
【文学史透视】
新世纪文学史书写中的“80后”写作
1990年代小说中的文化启蒙
急“先锋”与“新乡土”
——新世纪以来乡土中国形象的另类建构及其
文化隐喻
抗日歌谣的“隐身”与“现身”
——民俗学会、两区报刊及三册谣集中的民情
(1931-1945)
在现代性视野下书写女性生存困境
—《阿毛姑娘》与《小城三月》比较谈
由岛至“岛”的写作:论费滢、杨君宁小说的叙事与抒情
【作家作品新探】
“革命文学”的前驱者与独行人-重识文学 的顾仲起
热情的驱动与矛盾
——丁玲文学姿态的现代性隐喻
为“沉默的大多数”赋形
——论路翎前期小说的文学语言价值
考证的掘进与阐释的突围
——重读《饥饿的郭素娥》
“棋”与“奇”、“吃”与“痴”之间的对照与关联
——重析阿城《棋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张清芳
传统乡村德治的道德威权及其现代际遇
——以《白鹿原》为中心的考察
追寻与复归:“精神本原”的重新发现
——论徐兆寿的《西行悟道》
【学科史与学术史研究】
“变”与“不变”的三对“关键词”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文学史研究一瞥
《中国抗战文艺史》与田仲济学术思想的发展
傅斯年、许地山、朱自清三封信背后的 语言战略
永华影业参加戛纳电影节与内政部电检处相关档案解读
朱光潜《诗论》手稿本述略
——兼论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出版抗战时期政治部教导剧团活动考述
“戏剧生意”的破产
——档案视野下余上沅《戏剧教育》出版史实考论
1936:王余杞与梨园公会的义务戏
——以《北平的义务戏》为中心的考察
【通俗文学研究】
还珠楼主、黄易和网络作家:中国百年玄幻武侠小说的汤哲声“三级跳”
商业类型复合小说的垂直细分论——以文化悬疑小说为中心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影视改编的历史进程论新中国成立后张恨水的创作转型——以《白蛇传》为中心
【现代论坛】
鲁迅与戊戌一代知识人
——从《月界旅行》中的康有为诗说起
生活书店《世界文库》“以刊代书”的出版运作及
启示意义
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何以可能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
【文学史透视】
新世纪文学史书写中的“80后”写作
1990年代小说中的文化启蒙
急“先锋”与“新乡土”
——新世纪以来乡土中国形象的另类建构及其
文化隐喻
抗日歌谣的“隐身”与“现身”
——民俗学会、两区报刊及三册谣集中的民情
(1931-1945)
在现代性视野下书写女性生存困境
—《阿毛姑娘》与《小城三月》比较谈
由岛至“岛”的写作:论费滢、杨君宁小说的叙事与抒情
【作家作品新探】
“革命文学”的前驱者与独行人-重识文学 的顾仲起
热情的驱动与矛盾
——丁玲文学姿态的现代性隐喻
为“沉默的大多数”赋形
——论路翎前期小说的文学语言价值
考证的掘进与阐释的突围
——重读《饥饿的郭素娥》
“棋”与“奇”、“吃”与“痴”之间的对照与关联
——重析阿城《棋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张清芳
传统乡村德治的道德威权及其现代际遇
——以《白鹿原》为中心的考察
追寻与复归:“精神本原”的重新发现
——论徐兆寿的《西行悟道》
【学科史与学术史研究】
“变”与“不变”的三对“关键词”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文学史研究一瞥
《中国抗战文艺史》与田仲济学术思想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