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临床寄生虫检验学

封面

作者:张进顺主编

页数:1324 页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171197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张进顺,男,出生于1956年4月,河北涿鹿人。1973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学系。1988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北北方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检验学会主任委员、河北省检验医师协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检验杂志》副主编。30多年来从事医学、病原生物学教学以及血吸虫、旋毛虫、肺孢子虫等方面研究,发表论文67篇、译文12篇,出版教材及专著15部,5部任主编,3部任副主编。
高兴政,男,出生于1940年4月,辽宁省海城市人,满族。196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1993年和1996年分别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香港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原生动物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委员、第一届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委、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编委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卫生部疟疾专题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与培训专门规划署(TDR)等资助的多项研究课题,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寄生虫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参加撰写的有关寄生虫学的专著和教科书26部和CAI课件4部,其中任主编14部。主编的2部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教材被评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CAI课件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二等奖。

相关资料

插图:2.对寄生虫认识的深入与寄生虫学学科的形成18世纪中叶以后,更多的蠕虫特别是小型蠕虫和蠕虫幼虫也被陆续发现,对于昆虫的观察也在深入。如Mongrjn于1770年记述第一例由罗阿丝虫所致的丝虫病临床病例(Beaver,1984);Goeze于1782年认识到棘球蚴和绦虫的联系以及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的区别,开启了蠕虫分类学研究。1817年Lancisi记录了对蚊子的研究和蚊子对于间歇热作用的蒙胧猜测。Bojanus于1818年认识到尾蚴在螺体内发育;Paget于1835年在人体肌肉发现旋毛虫幼虫;Bilharz于1851年记述了埃及血吸虫;Fedchenko于1869年记述了剑水蚤体内的龙线虫;O’Neill于1875年在皮肤活组织中证实有丝虫微丝蚴的存在。这时,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处于萌芽状态(Worboys,1983)。19世纪初,德国医师Pudolpi使用了一个新词“Entozoa(内动物)”来描述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的动物。随之出现Entozoology(内动物学),为主要研究肠蠕虫的学科。1852年,Requin在其“Elemens de pathologie m6dicale”中呼吁用“helminthiasis(蠕虫病)”取代复杂、不易理解的“la maladie vermineuse”(WOI my illness),人们才逐渐接受了helminthes(蠕虫)和Itelminlhology(蠕虫学),内动物学也被蠕虫学所代替(Grove,1990)。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热带医学随着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推进殖民化运动而兴起,因为热带病阻碍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化进程而引起殖民国家政治家的重视,热带病的研究与防治被认为是“促进帝国政策的一种手段”,对热带病的认识得以迅速发展。对于绦虫和吸虫等蠕虫的研究,在“内动物学(Entozoology)”或蠕虫学(Helminthology)的命题下获得很大成果。此后,出现了许多科学家(Scott,1939),他们发现了更多的寄生虫生活史及寄生虫病病因。正是蠕虫学的研究,推动了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病菌学说(germ theory)”迅速被广泛接受,并导致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医学科学的巨大进步(吴观陵,2005)。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寄生虫病的普遍存在,为西方传教士及医师们也提供了发现和研究的机会,如1877年Manson在厦门发现班氏丝虫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阐明了班氏丝虫生活史,指明蚊虫在传播中的作用,首次提出昆虫在人类疾病中起着媒介作用(Shang-Jen,2004)和虫媒传

目录

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寄生虫病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人类对寄生虫病的认识第三节 寄生虫病原生物学第四节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第五节 寄生虫免疫学第六节 寄生虫病的分子生物学第七节 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第八节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特征第九节 寄生虫病的防治第十节 寄生虫生物学分类第二章 寄生虫病的病原学检验第一节 人体各部位寄生虫及寄生虫检验第二节 肠道寄生虫的病原学检验第三节 血液内寄生虫的病原学检验第四节 泌尿生殖道寄生虫的病原学检验第五节 组织内寄生虫的病原学检验第三章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第四章 寄生虫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第二篇 原虫检验第五章 后滴门第一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第二节 人肠滴虫第三节 迈氏唇鞭毛虫第四节 肠旋滴虫第五节 中华内滴虫第六章 副基体门第一节 脆弱双核阿米巴第二节 阴道毛滴虫第三节 口腔毛滴虫第四节 人五鞭毛滴虫第五节 蠊缨滴虫第七章 透色动物门第一节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第二节 简变虫第八章 眼虫门第一节 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与墨西哥利什曼原虫蓝氏利什曼原虫肖氏利什曼原虫奈氏利什曼原虫哥伦比亚利什曼原虫盖氏利什曼原虫林氏利什曼原虫硕大利什曼样原虫第二节 锥虫克氏锥虫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路氏锥虫伊氏锥虫蓝氏锥虫第九章 阿米巴门第一节 棘阿米巴第二节 巴拉姆希阿米巴第三节 哈特曼阿米巴第四节 双核匀变虫第五节 内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迪斯帕内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齿龈内阿米巴莫西科夫斯基内阿米巴波列基内(夏氏)阿米巴第六节 微小内蜒阿米巴第七节 布氏嗜碘阿米巴第十章 孢子门第一节 隐孢子虫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第三节 环孢子虫第四节 等孢球虫贝氏等孢球虫纳塔尔等孢球虫第五节 肉孢子虫牛人肉孢子虫猪人肉孢子虫林氏肉孢子虫第六节 巴贝西虫微小巴贝西虫分歧巴贝西虫吉氏巴贝西虫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犬巴贝西虫康氏巴贝西虫马巴贝西虫和驽巴贝西虫鹿巴贝西虫邓氏巴贝西虫密苏里巴贝西虫(MO1)韩国巴贝西虫(KO1)猎人巴贝西虫内多体第七节 艾美耳球虫沙丁艾关耳球虫古氏艾关耳球虫鱼艾美耳球虫第八节 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猪尾猴疟原虫艾氏疟原虫吼猴疟原虫巴西疟原虫许氏疟原虫第十一章 纤毛虫门第一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第二节 斜管属纤毛虫第三节 夜铰虫豆夜铰虫非洲夜铰虫第十二章 双环门第一节 人芽囊原虫第十三章 其他原生动物第一节 西伯鼻孢子虫第二节 微孢子虫第三节 肺孢子菌第三篇 蠕虫检验第十四章 黏体门第一节 黏孢子虫第十五章 刺胞动物门第一节 水螅第十六章 线形动物门第一节 旋毛形线虫

节选

《临床寄生虫检验学》内容简介:为人类寄生虫病患者谋福祉是《临床寄生虫检验学》的宗旨。寄生虫病有效治疗的前提是正确的诊断,这就要求临床检验医师必须了解感染人体的寄生虫,正确识别和鉴定人体致病的寄生虫。《临床寄生虫检验学》正是以临床医学检验人员为对象编写的一本大型寄生虫检验参考书。同时,对于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和寄生虫学专业工作者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本涵盖全球人类感染的所有寄生虫的参考书是《临床寄生虫检验学》编撰的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007年我国出入境人员已达3.5亿人次(公安部网站,2009),而且还在不断攀升。全球各地都有中国人的足迹,在中国也有全球各地、各国人的身影。因此,医学检验人员及寄生虫学工作者囿于传统意识中仅仅了解国内流行的寄生虫(两百三十多种)已远远不够,应该对全球人体感染的寄生虫(约七百多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撰写一本收录在全球人体所发现的寄生虫的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临床寄生虫检验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50378.html